本书是禅宗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美学问题的*读经典书目。作者以庄子、玄学到禅宗美学的历史转换开篇,阐释了佛教被中国本土庄、玄思想所接纳和吸收的过程,并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总结了禅宗美学孤眀独发、谛观顿悟、气色观、意境、禅化与诗化等审美经验和审美特质。作者还以大量古代诗文、绘画为例,勾画了现象空观的哲学
“明清禅宗文献丛书”旨在收集整理明清禅宗各系禅僧之代表著作,尤重视发掘流传较少、编刻精良的珍稀版本,对其进行释文、点校、注释,并撰写导论、解题,阐明其学术价值,旨在展现禅宗在此时期各家各派争鸣之景象,同时推动相关课题的深入发展。第一辑围绕明末清初天童派与三峰派展开,收录了密云圆悟、汉月法藏、具德弘礼、硕揆原志四位禅师的
本书汇集了陈高华先生在1979年至2018年有关元代佛教的文章20余篇(2000年前6篇,2000年后14篇),是陈先生关于元代佛教的重要思考。书稿或在著名刊物如《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或见于大学学报、集刊。这些公开发表的文章,有对元代佛教、元代江南佛教概述性的论说,也有诸如《元代
本书首次完整地考察了僧安道壹的籍贯丶出身寺院丶生卒年丶一生刻经的顺序丶分期丶书法艺术成就丶在书史上的地位,以及僧安道壹的佛教信仰倾向,详细考证了与僧安道壹刻经有关的寺院及刻经规模形制与具体年代。是目前研究僧安道壹最完备丶最扎实的一本专著。作者自一九八六年以来,积三十四年田野考察之功撰成。
本书是研究唯识学思想的系列论文集,自2012年出版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佛教唯识学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认知、心理、逻辑等理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统翻译介绍唯识学,奠定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础,自此唯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唯识学构成佛教唯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佛教学理的发展影响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东传至中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史的关键一环,“慈悲”即两汉之际随佛经汉译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不断对话、调适和会通,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慈悲”则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外化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艺术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著名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
本书是从学术的角度,以文献为基础,梳理了峨眉山佛教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了峨眉山佛教的形成、兴盛和社会影响,以及与峨眉山佛教史相关的学术研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