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及其核心要义;第二章唐以前青藏高原地区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三章唐宋时期西南边疆的开拓和高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第四章元明时期开启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新纪元;第五章清朝时期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走深充实;第六章民国时期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
本书从人类固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这两个品质出发,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并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之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人类原有的特定记忆、种族记忆及个体记忆逐渐为新生的机器记忆所取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的时代需要,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该重要思想具有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结构,
本书以100件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实物实证说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一步步融汇凝聚,最终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展示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互动中共享的集体记忆,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本书以先秦诸子思想为标的,比较详细地厘析了其中所孕育、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对儒家心性论与中华民族的伦常之道、道家“道德”论与中华民族的立世之道、庄玄禅的生命体悟与中华民族的生活之道等民族精神的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被孕育、滋生,并茁壮成长起来,是因为它有自己深厚的哲学根基和肥沃的哲学土壤,因此本书对中
近年来,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但检视相关成果,多是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政治学以及文化传播等学科或视角,哲学方面的研究则多限于中国哲学以及伦理学。本著则是从国家哲学高度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证中华民族何以是与美利坚民族、德意志民族、法兰西民族、不列颠民族、俄罗斯民族、意大利民族等相并立的
《文化人类学(第7版)》为该书的*新版本,全书包括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关注不同的问题。该书将规模和权利作为组织原则,从比较人类学视角,借鉴*新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民族志案例研究,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问题,诸如人类不平等、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人类成本和收益,文化规模和权力分配对生活质量
本书从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角度对黑人与白人世界的关系进行研究。作者一方面以他个人体验和搜集的个体经验为基础,描述了来自法属马提尼克岛的黑人面对白人社会的各种态度;另一方面也从同时代的黑人文学作品中摘取了素材,并参考引述了医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相关学术著作和文章,分析指出了各种理论及各项研究中存在的偏见与局限性。
本书为“神话学文库”的一种,此次以精装版出版。本书从原始、基本的宇宙观入手,解读了东、西、南、北四向及衍生的四维、四季,横竖交错的十字及衍生的卐、卍等符号的人类学意义,并以基本的数字模式及其神圣的文化构型为依托,追究原始物态的宇宙意象。这些图式、意象、符号及构型在反复循环又不断更迭更新的模式中,与人类活动相结合,衍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