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合并而成。《唐本<伤寒论>》,即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收录的《伤寒论》。《唐本<伤寒论>》不但含有宋本《伤寒论》的全部内容,而且含有宋本《伤寒论》没有的多条内容,在《伤寒论》的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宋本<伤
本书由《脉经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金匮玉函经》合并而成。《脉经本<伤寒论>》是《伤寒论》版本中现存最早的一种古传本,收录于《脉经》卷七中。《敦煌本<伤寒论>(残卷)》是1900年发现的、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伤寒论》版本。由于敦煌本《伤寒论》抄写的年代较早,发现的时间较晚,元明清研究《伤寒论》的诸多名家
本书由《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合并而成。《康治本<伤寒论>》,是19世纪中叶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唐朝时期的《伤寒论》手抄本,1965年传入我国。《康治本<伤寒论>》全书1卷,仅存65条,50首方剂,文字与之后的宋本《伤寒论》互有异同。《康治本<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是宋金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成无忌据《治平本<伤寒论>》或《元祐本<伤寒论>》注解而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刊行),故《伤寒论》学术界常称其为《成本<伤寒论>》或《成注本<伤寒论>》,简称“成本”。因《注解伤寒论》既有原文,又有注文,便于学习,故流传较广,以致很长时间
本书由《外台本<伤寒杂病论>》《病源本<伤寒论>》《淳化本<伤寒论>》合并而成。《外台本<伤寒杂病论>》是从《外台秘要方》中辑录出的张仲景文献,比定型于宋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约早300年,较多地保存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貌。《病源本<伤寒论>》是现存
《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又称《四川古本<伤寒杂病论>》,是20世纪20年代在重庆涪陵发现的一部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共16卷,42篇,石印本为线装上下两册。《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部分与《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收载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亦称《湘古本<伤寒杂病论>》,是20世纪初人们在湖南发现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版本。《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共计16卷,卷一、卷二为“平脉法”;卷三为“伤寒例”;卷四为“温病”;卷五为“暑、热、湿、燥病”;卷六至卷十一为“六经病”;卷十二为“霍
为纪念2024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约请湖南中医药大学和湖南博物院组织编写《让马王堆医学文化活起来丛书》,本丛书共分食疗卷、酒疗卷、足疗卷、香文化卷、导引术卷、房室养生卷、胎产生殖健康卷、精气神学说卷、方剂卷、经络与针砭卷10个分册,全面涵盖马王堆医学十大领域,以期深化湖南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解读。其中《马王堆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本书精选《黄帝内经》100句,由北京通州致中和书院联席院长、原北大国际MBA副教授刘芊博士倾心翻译,致力于将传统中医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在翻译过程中,刘芊老师尽量保留中医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原汁原味呈现中国医学的独特理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