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开明王于公元前347年始于成都平原建立“北少城”,公元前311年秦灭蜀后,在紧邻蜀王城南边、西边分筑“大城”“少城”(在如今的“天府广场”附近,而天府广场已经打造成为成都的亮丽名片),此后历代都有变化。本书介绍成都城里少城的所在地以及沿革历史,介绍少城的建设者与建立经过,也介绍少城的规模以及建筑特色,同时介绍今天少
建德历史悠久,自三国黄武四年(225)建县至今近1800年,全市现有建制村229个、社区27个。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是建德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个村一个故事的形式,将流传于民间百姓口碑、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收集编为一书,通过对这种文化在新时代的发掘和传承,起到颂扬先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本书基于“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科学考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本底数据、农业农村本底数据、社会经济本底数据、黄河文化本底数据进行了系统把握和全面梳理;围绕八个主题和四大问题展开论述
本辑文史资料编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口述资料、档案等为依据,采用点面结合方式展示应城的发展历程和应城人民勇于奋斗的精神。书稿氛围“改革纪事·非公经济发展”“城乡记忆”“人物春秋·纪念援非60年”和“百姓故事”4个栏目,以概述、口述史、回忆录等形式记录应城市自新中国成立后一路走来的发展过程,一
长江文明通史共16卷,由冯天瑜、刘玉堂主编。丛书旨在从16个方面展示长江文明的千年文脉,追溯长江文明的起源,梳理长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阐释长江流域的文化特征和文明内涵,探寻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互动,思考长江文明之于中华文明的深远意义和现实影响。本卷为航运卷。在长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长江航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
《我的家乡在新津》为地方文史图书,按古迹、文物、人物、非遗、风物、特产、景点七个板块,梳理新津的历史文化,全书配以故事传说、诗文俚语、实地考察经历,让读者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水土,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脉;指引读者走进新津,了解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物一人,领略景色之美、城市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油然而生热爱家乡、
《在水一方——沣东文史述略》紧扣沣东新城历史人文主题,全书由“水脉:水泽万物”“城脉:城池崛起”“人脉:人才辈出”“文脉:文化鼎盛”四个部分组成。沣东新城滋养了周秦汉三朝文明,本书由水到城,由人到文,讲述了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沣东新城珍贵的文化遗存,系统梳理了沣东新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及价值,展现了沣东新城的城
《家在九江》是南方日报南海团队对南海区九江镇进行乡土文化调研成果集结而成的书籍,全书提炼了体现九江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化特性的十个关键字,分别是江、围、渔、商、儒、酒、龙、侨、产、乡,形成十个篇章,集中回答“什么是九江”这一命题。十个篇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篇章围绕关键字,分成概述、人物访谈、大事记三个部分,同时穿
月港是明代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在大航海时代,月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动脉,是当时全球化贸易的重要枢纽。“月港文献丛刊·碑刻卷部分”搜集今天月港遗址及周边地区留存下来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以及与海外交流相关信息的碑刻文献,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公告、地方志、宗教铭文、纪念性碑文等。丛书所收录的文献
本书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2019年至2022年终南学术论坛的艺术研究成果汇编。终南山脉自古就是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互渗的见证。周、秦、汉、隋、唐五个大一统朝代在终南山下营造京城,其文明成果不仅影响了西方,也影响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列国,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