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的起源之作,也是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常备工具书。与《欢欣岁月》一起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双璧。凡是关心和热爱儿童文学、关心孩子的人,都绕不过这一本书。《书,儿童与成人》创作于1932年,为法国及全世界打开了一个当时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这让当时的作家及出版人看到了为儿童写作的独特魅力
本书是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融合与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的成果,通过外国文学概况简介,对代表性外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介绍并导读。选择英国、法国、德国、泰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经典文学文本进行文学性分析和研究。结合研究生课程实践,分别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心理学视角探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文学”部分,下编为“外国文学”部分,收录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110余篇,涵盖的作品类型有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为使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对每一时期的文学特点都做了总的概括说明,对每一时期内不同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发展
作为全国性的诗歌理论辑刊,《诗探索》2024年第2辑按照既定编辑思路,从新诗理论建设与诗人诗作研究两个系列展开。在诗歌理论研究系列中,设置了”新媒体语境下的当代诗坛”、”百年新诗学案”、”新诗理论著作述评”、”外国诗论译丛”等栏目。在诗人诗作研究系列中,设立了”纪念孙玉石”、”纪念杨牧”、”关于严力”、”结识一位诗人”
本书是一部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文学评论集,作者选取了三部世界文学名著作为切入点来讨论现当代政治哲学问题。作者认为小说伴随着现代而诞生,记载了现代个体的希望、恐惧、苦难和伟业。透过小说这扇窗户,对现代之本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能有一种深入的了解。作者并为本书新撰写了一篇九万余字的代前言《小说与个体》,提出以想象作为克服个体的彼
本书基于伍尔夫1928年在剑桥大学所做的两次演讲。1929年,伍尔夫将两次演讲合一,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后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名出版成书,引发轰动。本书风格诙谐幽默,古灵精怪,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辞拷问法制史、社会史中对“女性”这一第二性别的不公与压迫,掷地有声地提出经济基础、独立空间对女性心智自由的重要性;对“伟
希伯来文学是学界对犹太古典文学的称谓,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二希源头”之一,其核心经典是《塔纳赫》,即西方传统所言《旧约》。本书的研究对象希伯来先知文学,在《塔纳赫》中被称为“耐维姆”,它们是古代以色列历史上重要思潮“先知运动”(公元前8—前5世纪)的文学结晶,影响深远。作为先知文学的主要编纂者,古代以色列文士借鉴了古代
当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进入尾声,一场因为疫情带来的危机使得全球人类再次面临存亡续绝的挑战。危机的出现测试了人类身心的健康和适应力,体现了各政府治国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异同,重组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网络和政府对于特定群体的福利制度,向我们揭露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内外,从微观到宏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彰显了我们在“共同构建人类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法国前殖民地法语文学,更具体地说是非洲法语文学和加勒比海法语文学。本书通过聚焦艾梅·塞泽尔、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弗朗茨·法农、爱德华·葛里桑等作家的作品,旨在了解和把握法国前殖民地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主题及其写作特色,感受非洲知识分子在“去殖民化”进程中的历史担当。非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涌现
2003年春,阿兰·罗伯-格里耶受邀为法国文化电台做了一系列广播节目,总的原则很简单:自由地谈论他与文学、与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本书正是这个系列的录音文字,为尊重原始材料的口语特点只做了轻微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