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九州易学丛书之一种。杭辛斋(1869-1924),名慎修,清末民初浙江省海宁县人,故又称海宁先生。杭氏青年时期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其后从陈书玉、李莼客两先生游学于京师,充文渊阁校对,得尽窥秘籍,肄业同文馆,习天算理化而学贯中西。其曾组织《周易》学术研究会,名研几学社,在学社曾担任《周易》主讲,撰写《周易》讲义《易楔
《老子说解》以《老子校读》为基础,是对《老子》一书中言论及哲理的详细校释和系统解读。《老子说解》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全书由经文、语译、校释、说解四部分组成,较《老子校读》其校释和说解增改颇多。本书以校为主,以释为辅,译语通俗易懂,说解意在阐发章旨,校释译注,意有未尽,亦在说解中加以补述。老子哲学博大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
书稿为华东师大方勇教授主编的学术辑刊,收录近年有关字学研究的论文,能够放映当前学界研究现状。此为《诸子学刊》第二十九辑,共收入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研究学者的论文三十一篇。本辑主要围绕“新子学”研究(三篇文章,展开得比较深入)、诸子各家思想研究(老子、庄子还是大头,荀子、韩非子、管子以及嵇康阮籍的研究,都比
《周易入门》是易经学者胡玉成先生继《周易诠解》之后的又一部面向大众的易学入门读物。本书针对对易学有兴趣的零基础的大众易友,着重介绍乾坤两卦和易学基础知识,语言清新平实,讲解通俗易懂,分析详尽,体系完整严密。《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之宗,中华文化总源头。乾、坤为《周易》的第一卦和第二卦,是走进《周易》的两扇
荀子是战国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的大师。他身处战国晚期兼并战争最激烈的时代,感受着战争的破坏,同时也与当时的人们一样热盼着一统天下的降临。荀子在总结儒家思想并与诸子百家学说相辩难、相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学说,为世所熟知者如性恶论、法后王等,而他更重要的思想可能是对礼义的推崇。荀子思想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
继《论语通解》和《大学通解》之后,《中庸通解》是四书通解当中的第三本。历来解读《中庸》,很少有基于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观念,结合人的身心生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现实来贯通论述。本书的特点就是基于中华文化儒、墨、道、法、医等各家学说共通的宗旨,融汇于生活常识中解读,使晦涩难懂或者是高妙难行的经典概念,化为可以为大众理解和
诠释学是发掘中华传统经典文献哲学价值的关键所在。本书首先以历史学与哲学相结合,解决了中国哲学的学理问题,并梳理出中国哲学的八个学理,提出“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相结合是中国哲学最为根本的学理。基于此见,作者以“礼义”这一经学哲学性内容为视域与根柢,通过阐发“述古”“周文轴心”等观念,确立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国效度”;
《论语》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关于国家治理的学说,孔子的思想是超越当时的时代和制度的。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书着重于对《论语》原著的深度辨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治国之道,着重从治国样板、治国模式、治国方略、治国之策、治国宝典等五个方面,对孔子的“治国之道”进行了辨正和辨析,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