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扬子著述研究、扬子思想研究、扬子文化研究、扬子生平研究以及附录共五部分。主要文章有《扬雄的“蚕丛”说与古蜀蚕丝考古拟和》《徐复观对扬雄其人及思想的解释》《论扬雄对正统儒学的坚持与维护》《扬雄的学生观》等。
本书旨在搜集民国之前学人论及扬雄及其作品之相关史料,为扬学研究者及一般读者提供一部较为全面的资料汇编。搜集范围涵盖经、史、子、集四部,涉及学者近七百人。
西汉以降,伴随着两汉统治思想的嬗变,齐鲁封国诸子对于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可分为几个阶段。汉初,残破的社会经济需要恢复,而此时齐国的黄老之学经过齐地黄老诸子的发展和完善,加上适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思想;武帝至成帝时,黄老思想衰微,儒家思想取代黄老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诸子也因而获得了更大的政治
《论衡》为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全书共三十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招致篇)。主要阐述了作者无神论的思想观点,对当时社会上谶纬盛行,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进行了批判。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南宋孝宗朝绍兴刻本,也是现存早的刻本,此本存卷一至卷二十五,缺后五卷,所缺以明通津草堂本配补。
扬雄,字子云,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享年七十一岁。扬雄在文学、经学等方面的成就,使他在学术史上熠熠生辉;但他在政治上的瑕疵,又使得他备受后人的诟病。毫不夸张地说,从西汉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来看,扬雄无疑都是最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本书旨在搜集民国之前学人论及扬雄及其作品之相关
本书在全面整理20世纪以来扬雄文艺美学研究论著的基础上,考察百余年来扬雄文艺美学研究的总体状况,梳理了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扬雄文艺美学研究成果,为扬雄文艺美学研究提供便利,亦为本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细化指明方向,是扬雄文艺美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本书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士不遇赋》等董仲舒的主要作品中选出200多段语意完整的名言,分为《春秋》辞义、经权常变、慎微重始、原心重志、忧患意识、天人合一、君随天道、君行王道、无为而治、爱民利民、任贤养士、选官考绩、更化改制、德主刑辅、灾异谴告、畏天敬神、深察名号、人性善恶、王教之化、治学为师、三纲秩序、五常之道、
春秋学与中国的社会变革--董仲舒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精)/尼山儒学文库
本书由研究综述、著作提要、论著选录及文献目录四部分组成。研究综述部分介绍主要支脉以及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著作提要部分简述近20部扬雄语言研究专著的作者、版本、主要内容、成就与不足等情况;论著选录部分选登了12篇名家论文;文献目录部分搜罗扬雄方语言研究文献近500条。整体上讲,该书内容颇具学术价值,为进一步研究扬雄《方言
本书按时间先后顺序选录二十世纪以来国内正式出版的扬雄研究文献,从综述、著作提要、著作选录(全录或摘录)、文献目录及索引五个方面将国内近百年的扬雄文学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具体而言,综述部分概述扬雄文学研究的历史以及20世纪以来的发展、成就和新课题,著作提要将扬雄研究专著的作者、版本信息、思想内容、学术特点及方法等作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