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著作。本书从生态学的视角入手,探讨了我国生态学发展的现实问题。本书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态需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亮绿”思想在根本上不同于西方绿色思潮对于“绿色”的理解,它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阐发和深化;“简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之一;“生态人”是能够真正地践行绿色和简约思想的未来人类形态
1943年,薛定谔在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题为“生命是什么”系列讲座中,阐述了他对生命科学的思考。后于1944年,他将讲座中的思考与讨论结集成书,即为《生命是什么?》。虽然正文只有七章,但在这本简短的书中的思考却是现代生物学的先驱,引发了后来的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其中,薛定谔认为:(1)遗传是遗传信息
本书是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研究的科普书,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伊迪丝·威德。作者将自己投身于深海科考、研究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有趣、惊险故事,穿插在对深海生物及其发光现象的科学讲述之中,介绍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生物如何在一度被认为是亘古黑暗的深海中用发光传递信息,为读者展示了水下奇特而神秘的生物世界。作者突破传统研究模式,
早的那批可以自我复制并且随机突变的复杂有机分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才终造就了如今这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生命为什么要登上陆地?鸟类为什么要学会飞翔?鲸为什么会重返海洋?两性、胎生、毛发、直立.....这些属于我们的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特征,究竟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跟随每个生动的生命,一次次回到过去。通过不同视角与尺度,了解一
本书主要论证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世界上的一切物种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异,上一代的大部分特征都会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在继承先代遗传特征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经过代代相传,最终引起生物类型的改变。二是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一切生物都必须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结果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同自然界一样,也是自然选择长期发
本书系统讲述了生命进化的每个节点发生的事。 人就是长反了的大虾? 我的曾曾曾……曾祖父是条虫子? 为什么虫子长不到汽车那么大? 如果恐龙复活,会发生什么? …… 首先探讨了生命是什么,接着讲述了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详细介绍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
本书包括2008-2015年间哀牢山生态站长期监测的气象、生物、土壤和水文等数据,以及台站基本情况、主要研究成果、观测场及采样样地信息等内容。
本书收集、整理了2009-2015年是呼伦贝尔站的草原生态系统观测、调查和实验数据。
本书对海北站的地理位置、学科定位、生态要素监测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长期观测与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野外观测场和实验设施做了介绍。
本书以海伦站2005-2017年水分、土壤、气象、生物的长期监测数据为主,包括台站介绍、主要样地与观测设施、长期监测数据和数据产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