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夹缝是文化发展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夹缝原指两个靠近的物体中间的狭窄空隙,而用在夹缝学中的夹缝,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事物对第三个事物或更多事物构成的挤压态势。文化夹缝的形态很多,有中外文化夹缝、古今文化夹缝、民俗文化夹缝、处世文化夹缝、教育文化夹缝等。文化夹缝形成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的,有人为的、自然的,有国家、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是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录,收录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费孝通先生所写的相关论文以及演讲、对话。在全球化高度发展、文明的冲突与调和已成为一个世界难题的大背景下,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费孝通提出通过“文化自觉”达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
文化政策经济学从公共政策研究的角度,承袭了传统经济学派和新经济学派的历史沿革,开篇对文化政策的范围、进程进行了描述和回顾。然后又从艺术政策、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这几方面把文化政策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轨迹中详细论述。最后结合实际谈到了在城市和地区发展中文化政策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文化统计卫星账户的建立,这对于制定文化政策、繁荣区
本书为连续出版物项目,以每年举行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中外著名专家的发言稿为主,补录这方面相关领域国内外有建树的文章,突出思想深度和可读性。第一辑系整理之前历届的发言稿,中方主要专家的文章出自崔之元、黄平、韩少功、王绍光、赵汀阳、周弘等均作了重要发言,对了解欧洲社会文化及跨文化比较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文化的生与死(经典珍藏版)(精)》辑录了费孝通先生1988年至2003年的有关论文,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对人和文化的生与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上篇回首反思了作者在学术园地耕耘的曲折历程,有感有悟地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和人文价值观。中篇是在反思、补课基础上对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觉”概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5辑)》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编的学术连续出版物《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的第5辑。此前已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4辑。本辑文章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云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讨会上所提交的论文为主,以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为中心主题,兼收入少量其他专题论文。
《全球化与文化身份认同》主要收录后殖民写作中的文化政治维度、流散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全球化与好莱坞的入侵、全球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转型与突破等内容。
《CSSCI来源集刊:跨文化对话(31辑)》讲述了我们从五十多位学者的发言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位学者的发言。其中,鲁枢元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生态批评研究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的发言表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王治河与樊美筠教授则旅居海外,长期从事建设性后现代研究,推动中美在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方面的学术交流,做了大量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译文经典)》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进行着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