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仅以贵州黎平县为中心辐射从江县、榕江县以及厂西三江县、湖南通道县等一小块区域的侗族村寨为对象,充分展现侗族文化在生活生产习俗、村民自治行为、恋爱婚姻、丧葬习俗、音乐戏剧、服饰风格、纺织技艺等方面的特色。通过与中国列入世界遗产的村落、东亚其他代表性村落、欧洲及西亚典型村落对比,阐释侗寨遗产的价值。并对侗寨保护的现状及
本书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项目“内容总录系列”之“广西侗族村寨调查简报”的第二册,包含厂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车寨村、高定村的调查简报,总体介绍各村的地理环境、传说历史、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对村寨的保护与管理状况以及价值做了初步评估,对于保护侗族村寨的物质文
本书将传统村落置于哲学价值学的与客体、社会人类学的我者与他者、民族学的民族志的视野中去审视,对以大利侗寨为代表的传统村落的村寨历史、文化事项、价值认知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指出传统村落类型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其价值载体多样而且相互关联,并且与社群的记忆行为、本体经验和权属意识紧密相关”;“传统村落的遗产特征是由物
本书稿对法藏、英藏、日藏和甘肃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搜集整理的五十六篇吐蕃时期伦理文献进行科学分类和详细解读,为正确了解和掌握吐蕃时期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貌,为科学总结藏族传统的伦理思想在吐蕃时期执政、制定法律条文、规范人们性味、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深入研究汉藏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依据和理论参考。
本书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坪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第二章重点考察了坪坦河流域侗族村落的空间特征。第三章进一步讨论了村落的主要构成单元--侗族民居。第四章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第五章重点讨论了保护文化景观遗产可行理念之一的生态博物馆方法。第六章提出了以自然地理单元为限。
《川康牧区行》一书通过作者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北部、青海南部地区考察后所著的社会学、民族学著作,记录了牧区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著名藏学家南卡诺布教授于1953年曾去德格杂曲卡和果洛色达等牧区考察,后将其搜集的资料再加以作者平时藏区文化积累相互参证,从社会学角度,将两地牧区的社会结构、民族部落、生活方式、宗教信
本书内容包括:侗族鸡骨卜探秘、侗族鸡骨卜卦谱集萃,具体内容包括:侗族鸡骨卜的历史源流;侗族鸡骨卜遗存与消亡侗族鸡骨卜的应用范围;侗族鸡骨卜图谱的特点;侗族鸡骨卜的仪式流程;侗族鸡骨卜的操作特征;侗族鸡骨卜消失的原因;鸡骨卜的文化意义;《练选鸡卦断吉凶》(640式);《古语鸡图》(492式);《鸡骨卦》(520式);《鸡
本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为主导,汇集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三十年来的代表性成果。论文集共收录学术论文15篇,主题涵盖清代民族文化、政治文化、语言文化。该书利用多语种的历史文献,综合了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的方法,揭示了清代满蒙汉文化的融合、政治文化的构建、旗人文化与旗人社会的发展。
“共益”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能够引导和规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利己利人”,从而建立起一套优越于(充满“你死我活”斗争、充斥“损人利己”行径的)“丛林法则”的经济社会新秩序,服务于全人类全世界的整体生存权和发展权。本作品在“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基础上,以共益理论为基础,为服务经济社会,实现更好发展建言献策。
本书收入论文数十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乌兰研究员近四十年潜心研究之成果的汇集。论文内容主要围绕蒙古文历史文献的文献学研究并涉及由此展开的多角度历史问题研究。蒙古文历史文献的文献学研究,主要涉及《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这两部最重要的蒙古史书。历史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史实考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