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音乐爱好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优美的文句记录了他聆听音乐的过程和对古典音乐的独特感悟。主要内容包括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介绍、对西方音乐家的介绍和作者的个人体会。全书分为三部分:CD文章、音乐家素描、音乐心情,如《闲谈柴可夫斯基》《倾听流水与森林的声音》《音乐天使莫扎特》《英年早逝的歌剧作家比才》《怀念故乡》
音乐理论教学一方面以音乐为主要手段,实现对人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实现能力和文化价值的全面教育;另一方面以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要活动形式,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能力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而且涵盖众多音乐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全书主要论述了音乐理论教学的基本要素、方法与体系,音乐教学课程的构
本书分为音乐和工艺美术两大部分。音乐部分涉及民歌、戏剧与曲艺音乐、歌舞与舞蹈音乐和器乐等;工艺美术部分则涵盖了妆糕人、石雕、玉雕、剪纸、纸织画、漆篮等颇具闽南特色的工艺美术制品,着重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全书展示了闽南独具特色的音乐与工艺美术,在展示其多姿多彩、蓬勃发展的态势的同时,阐述了闽南音乐和工艺美术的特征与发
本书包括音乐文化篇、声乐与乐器篇、音乐姊妹篇三部分。音乐文化篇包括音乐概述、中国音乐概况、西方音乐概况;声乐与乐器篇包括人声、民歌荟萃、艺术歌曲、流行音乐、乐器和器乐作品;音乐姊妹篇包括歌剧、音乐剧、舞剧、中国戏曲和影视音乐。本书强调理论的规范性,所选音乐作品皆为中外经典之作,突出音乐鉴赏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其体系新
壮族民歌系中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本书从“诗”“歌”“乐”源发流变切入,而基于生态伦理圆观宏照,应用生态音乐学、生态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与评价理论相关原理探析了壮族民歌生态品性及生态伦理意蕴,继而从“诗乐会通”“元功能对等”与“生态适应选择”,多层面、多向度、跨界面探寻了壮族民歌英译生态伦理意蕴再现理路。基于生态伦理
本书为基础教育音乐名师成长经验成果,详细梳理了艺术名师的成长历程,从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艺术素养落实的基本规律以及教师成长的经验心得等,详细呈现了教师从初入教坛到成长为骨干教师的过程。本书以教育科研作为理论支撑,以教学案例再现课堂,通过成长心得分享智慧,以成果推广发展艺术教育。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
本书是“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教学标准》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上篇(中国音乐)和下篇(外国音乐),共11个单元,内容分别为民歌、戏曲音乐、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新音乐、小夜曲、艺术歌曲、钢琴音乐、序曲、组曲、交响音乐、歌剧。全书作品谱例穿插编排,内容详实,指导明确,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
本书梳理苗族音乐文化传播历程,揭示其现代性特征,同时,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观点论述,揭示其关于苗族音乐传播的不同价值观,进一步提出苗族音乐传播的文化类型和文化传承。
《环太湖地区蚕桑音乐研究》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为民俗音乐概述;第二章论述环太湖地区蚕桑民俗音乐的溯源与演变,第三章为“歌谣”与“歌选”的比较与分析;第四章分析了蚕桑歌谣与台本,重点分析了《扫蚕花地》歌谣与台本;第五章着重研究蚕桑音乐与舞蹈;第六章论述蚕桑祭祀与蚕俗:第七章涉及蚕桑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第八章对蚕花庙会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