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版《标准化法》明确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2019年1月,《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正式发布,对团体标准的制定范围、制定程序、实施和监督提出了具体要求,GB/T20004《团体标准化》给出了团体标准良好行为和评价指南。为推动和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我社组织编写本书。 本书内容包括:团体标准的概述
本书全面总结了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慈善组织、社会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本书关注社会组织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重点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组织生存的影响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经验;还涉及社区社会组织参与
《中国非营利评论》是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书是第26卷,以社会创新以及公共危机应对为主题,探讨在合法性视角下如何总结社会力量积极、有序参与重大应急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如何通过公共故事来认知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力量的行动,反思其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中的
第三部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慈善事业的主要力量。本书总论部分阐述了第三部门的概念、理论、法律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登记认定制度、年度检查报告制度、评估制度、能力建设、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等第三部门的总体性知识;分论部分根据第三部门的主要类型介绍了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境外非政府组织、事
本书是第十本社会组织研究报告,参与撰写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知名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整个研究报告共约30万字,除总报告外,专题研究篇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组织、当前制度下社会组织发展机遇和挑战、慈善组织税收情况,全球视野篇涉及美国、英国、法国、巴西的社会组织,以及全球气候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发展,案例篇选取
本书旨在回顾十年来中国公益慈的发展变化,并为关心和参与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者、实务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观察、解释框架。本书从活动领域、受益对象、行动主体、实施方式、资源动员、系统结构、空间格局等维度描述中国慈善,从技术、经济与社会结构,政治、政策与政府,国际环境,文化等角度解释中国慈善,在打通传统慈
《中国非营利评论》是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书是第25卷,以“社会治理”为主题,在合法性视角下社会组织公众认知研究,我国社会治理的目标与政策路径选择,我国社会企业认证制的法律属性与体系构建,体制框架、社会组织参与和公众参与实践,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等领域,作者从不同的视
本书主要根据民政部2018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资料、上海市社会组织评估资料整理分析而成,涵盖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报告和评估等级的数据材料。在对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国性学术类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对社会组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完善社会组织评估和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可操作性
2017,杭州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全球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杭州样本的优点和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项目。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杭州40家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进行呈现,并以二维码等形式呈现访问点的视频和图片。关于访问点方面中英对照的这部专著将是全国首创,并将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记述1958年至2017年近60年嘉峪关市群团工作的志书,共设9章,即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工商联、残联、侨联、人物,并附相关文件辑录及大事记、照片等。本志书立场观点鲜明,资料来源可靠,内容丰富翔实,文字简练质朴,编排井然有序,图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