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语》被誉为永不下架的一本书台湾的世界品牌,甚至是台湾的第四个奇迹。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二十周年,发行超过三百四十五万册,包括英文版、日文版、德文版等十一种语言版本。本书辑录自证严上人与弟子及宾客的对话,文字浅短,可以随机翻阅、随缘受教,并且用字平实不重华词,却蕴含人生哲理与真义。第四集句型较以往更为简洁、易读、
本书是对中华文化极具贡献的仲敦巴(公元1004—1064)的一部传记,仲敦巴幼年丧母,无法忍受后母虐待浪迹四方乞讨为生,期间求学未辍,后拜拜阿底峡为师,终成世代敬仰的学派创立者。作者侧重其求学经历,按时间先后描述了一代宗师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怎样在求学的道路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最终成为开创一门学派的历史人物为线索,描
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的大众读物。本书以玄奘西行求学为主线,用讲坛的形式讲述玄奘六十五年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生故事。全书共三十一章,第一至五章讲述玄奘的家世源流及十三岁净土寺出家到国内游学,九年历经十四师的经历;第六至十三章讲述玄奘矢志西行,九死一生过大漠、翻越凌山的艰难险境;第十四至十六章讲述玄奘穿越中亚五
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
中国佛学院为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学院以和合、精进、严谨、奉献为校风,以知恩报恩为校训。2010年成立研究部,主要从事《中国佛学》《法源文库》等的编辑工作。《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传
道元是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的高僧,回国后撰写了《正法眼藏》等重要著作,对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创造性诠释,并发展了独立思想。道元被公认为代表日本的佛教哲学家,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 本书系统考察了道元的生平和著作、道元对中国禅思想的理解,比如道元思想与天童如净、宏智正觉的关系,道元的佛性论,道元对心常相灭论的批判
本书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禅学思想通史。它在佛教中国化的宏大背景下,勾勒并叙述了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从思想之源印度禅,到中土禅风之初成、禅学向禅宗的过渡、禅宗的分化,终至明清时禅学的衰微,探讨了佛学由盛而衰的发展的必然性。 本书对与中国传统儒道关系密切的汉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时禅宗的发展和分化,尤其给予
本书是中国禅通史性学术著作,作者马克瑞在广泛吸收20世纪国际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禅宗发展划分为原型禅、初期禅、中期禅和宋代禅等阶段进行论述,并细致分析了菩提达摩、北宗、《坛经》、机缘问答、《祖堂集》、看话禅和默照禅等中国禅宗史的重要主题。本书视野宏大、精义迭出,反映了国外禅宗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相遇乃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本书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对核心文本的再解读、对典型事件的发掘,拓展了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的视域。通过发掘北朝僧众反思修多罗译名、重构佛教典籍整理方式以及三教存废论辩、征辟沙门、太后出家重构北朝的经学语境,指出经学对佛教中国转化的方向、致思理路与表达方式的
约九百年前,禅宗大师圜悟克勤应邀来到湘西深山中的灵泉禅院,讲解雪窦重显禅师的名著《颂古百则》。他的讲解被门人普照等记录下来,编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十卷,简称《碧岩录》。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丛林第一书之称。 《碧岩录》最重要的贡献,是把文字禅推到了极致。全书语言机智,处处充满禅机,用文字充分展示了禅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