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京剧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代表性剧种的语言体系和表演体系,分行当、服饰、脸谱三大板块,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讲述了这三个门类中的京剧术语的内容及其内涵。本书还用京剧剧目、道具术语、戏曲舞蹈术语和京剧音乐术语四个附录整理出了术语双语对照表,方便学生查找。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但确定戏剧为一个节日以示庆祝则遥遥无期,因而无论是戏曲、话剧、歌剧的表演人,还是民众对戏剧节都是陌生的。随着新文化运动将戏剧逐步纳入主流文化范畴,戏剧开始参与社会文化事务,拥有自己的节日亦成为可能。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
作为解决方案的“戏剧”与一般的戏剧不同,它指的是应用戏剧的底层逻辑,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搭建一个全新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仅植入角色与情节,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植入隐藏的学习逻辑和学习目标,应用语言、身体、情境、氛围等戏剧要素,利用戏剧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参与者和观看者认识自己、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本书以“用戏剧
有原理、有方法、有实例的中国本土戏剧教育读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本书在空剧团六年戏剧教育探索和作者八年个人生命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戏剧艺术为形式和手段、以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戏剧式教学”,这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戏剧教育。戏剧式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终身学习形式,本书针对传统教育难点
《中国魔术教程》一书是中国杂技家协会针对杂技人才需求呈现细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切实解决以往魔术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经验式教学、盲目和随意性教学等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实现魔术教材的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为进一步统筹考虑杂技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人才分类贯通培养,重点解决新时代杂技高等学科专业设置和科学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对温州鼓词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当代的交织融合的分析,论证温州鼓词与新时代契合的文化价值,对温州鼓词新时代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进行研究;打破学科壁垒,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探索新媒体时代温州鼓词的传承如何实现理念创新和实践深化;提出温州鼓词必须顺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与地域生态文化
本卷记录了近代以来湖北戏剧的发展历程,是对湖北地方戏曲志的整理与汇编。湖北是戏剧大省,约有二十余种地方戏。楚剧、汉剧、花鼓戏、黄梅戏是四个最主要的。①汉剧:起源于鄂东武汉一带,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高亢激越,爽朗流畅。②楚剧:起源于黄陂,旧称黄孝花鼓或西路花鼓,只有170年历史。原来只是乡下草台班子唱的小戏,民国年间(1
春官歌演唱是崆峒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保护项目,在崆峒区被称为“说春官”,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影响巨大。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反映崆峒区广大春官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赋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平凉市崆峒区文化馆组织广大春官、文化工作者等编印全面权威的春官歌集
本书在实验戏剧的精湛梳理的基础上,将撰写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来进行思考:从实验戏剧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谈戏剧的发生、发展;从表演艺术的创作观念追根溯源,认识和研究当代实验戏剧表演艺术特性;从创作的角度探寻实验戏剧的创作规律,深挖实验戏剧表演技巧;从实验戏剧的效果追根溯源,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及观演关系对实验戏剧的影响。
本书以甘肃武威市的凉州贤孝为研究对象,对其“开放性”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曲本与评书、戏曲、鼓词等多个方面的联系。本书还整理出凉州贤孝近代的12组传承谱系,对盲艺人的行会组织“三皇会”有了初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