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海陆地缘特性的中国和印度均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面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中印两国为什么能够超越“强邻对抗”逻辑而选择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前景如何?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本书主要涉及如下内容:中印发展伙伴关系理论适用:观念和应然路径、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国际体系动态均衡下中印地缘战略的恒
本书聚焦于南京国民政府因应国联调查团的历史过程,展现南京国民政府在吁请派遣国联调查团、国联调查团组建、国联调查团来华、《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等层面的具体应对举措。本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国联调查团的因应及其依赖国联的外交政策,确有收效之处,但是政局紊乱和派系竞逐的政治结构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活动的羁绊,并体现在国民政府因应
由于中国在地理意义上是北极域外国家,如何提升自身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维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鉴此,本书试图科学界定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内涵、特征和构成,系统梳理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建设的成效、能力不足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以极地科技发展推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提升的
本书翔实记录了20世纪中叶中印边界发生的那场激烈而短促的战争。作品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演变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着重叙述了印度方面如何一步步走上同中国对抗的道路,触发了边境战争,以及印军失败的全部过程和停火后印度局势的变化。通过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反思,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得出以下结论:(一)中印边界战争完全可以避免
区域国别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书稿为区域国别研究论文的合集,收录论文共计23篇,约31万字,由外交学院集中全校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编撰完成,内容包括三部分:一、社会文化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二、政治经济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三、语言传播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第一部分着重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特定区域和国家
本书从国际区域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中国周边、亚太、东亚、东盟、东北亚等角度,分析理论建设、区域发展与我国的对策。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内核心、顶级学术期刊,多篇属于专题报告,经过部分修改适于公开发表。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角度来看,向世界推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成果,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获
本书作者为著名国际关系研究者杨洁勉,主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问题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全书分为哲学思想倡导倡议学科叙事三部分。作者认为,中国特色国际问题研究的哲学基础主要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部分组成,进而从国内外理论角度探究了国际问题背后的思想理念。在实践方面,作者从学术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各项
当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时期。世界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很重视全局性和趋势性问题。作者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目前担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特别关注并研究诸如国际形势、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等宏观问题,重点在于从林林总总的国际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把握大的方向,并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为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杨洁勉。全书分为发展轨迹战略谋划理论建设三部分。作者简要总结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史,对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等重要外交领域进行了学术研究和学理阐释;从中国传统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内外环境变化、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提出引领性战略倡议等角度,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立足于中国外交所处的实际环境,坚
本书论述20世纪上半叶列强在华使馆区特权制度产生、发展和被废除的过程,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从一个侧面揭示列强的侵害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展现民族、主权意识觉醒下中国历经奋斗走向独立自主的艰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