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新发展理念,围绕自然资源开发中利益共享问题,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影响,指出我国资源禀赋与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资源富集区呈现资源富集与贫困并存等现实困境,探讨了资源开发的价值链与分配关系,揭示了价值链中利益分配主体的不对称性。以“锰矿资源、清江水电资源、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等资源开发为例,阐述了资源税费改
本书包括绿色未来低碳又节能、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新时代的引擎——太阳能、新时代的引擎——风能、新时代的引擎——水能、新时代的引擎——核能等7章内容。
本书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了我国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布局与现状,定量评估了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探讨了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国民经济行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反映出的创新现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沿海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的机制、模式与政策保障体系研究(15AJY004)的最终成果。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界定及相互关系、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及交易成本、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
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首要基础。本书对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论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典型金属资源(铁、铜、铝)的循环利用现状、典型金属资源产品(电视机、电冰箱)的循环利用案例以及典型行业(建筑行业、机械行业)金属资源铁的循环利用实
在以村落为代表的聚落社会中,不论是从人与物的起源,还是家族社会的组织,抑或是村民的生计方式、象征系统,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围绕着资源展开。在人们面对的资源稀缺上,不同文化下的人群建构起了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文化不仅是认识资源的前提,也分野了资源,使资源在不同的文化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序列;文化不仅组合了资源,也规约了利用资源的方
该书运用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成渝地区环境经济数据为重要支撑,以协调发展为主线,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我国环境保护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境保护的问题、目标与任务,并在借鉴瑞典环境保护先
本书主要关注上海资源环境方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全书以“建设人民向往的生态之城”为题,分为总报告、生态产品篇、生态经济篇、环境质量篇、附录五个部分,强调上海推进生态之城建设应从源头控制人口规模和工业企业数量,实施更严格环境标准,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资于资源环境效率提高,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尤其是市场化机
生态资源资本化的探索与实践一步深化生态,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绿色转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体系和现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对生态资源资本化过程中涉及的确权登记、资产核算、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生态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补偿的全流行了系统梳理结,对生态资源产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产品市场等基础生
本书以资源产出率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现状、总结国际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经济系统物质流模型、资源产出率影响因素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终端产品需求驱动分析等方法,对中长期不同情景主要资源品种需求和资源产出率进行测算,提出了“资源产出率倍增计划(2020-2035)”愿景目标及数项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