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和日常生活中,国学、书画、音乐、建筑等门类无不是其生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不断传承创新中提炼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特质,蕴含着与时俱进、指向未来的美学张力,为“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撑。本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
本书梳理了“美学”这一概念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外延,首先确定了“美学”即“审美学”,接着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审美的含义、审美的意义、审美过程、审美范畴、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审美模式、审美教育等重要内容。本书强调了美学观的重要性,强调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观并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尽可能用案例分析解释抽象的美学概念,避免单纯的
本书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二十大专项)立项图书。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仅要研究古代美学更要立足当下,如果说研究古代是为今天提供启示与借鉴,那么研究当代则是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因此本书的研究内容具有现实观照性,和学术紧迫性。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传统与历史:溯源时尚美学;第二章价值与体
美学是易中天的来时路。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全书分三卷:美学随笔,以轻松笔触谈论美学感悟。话题涵盖建筑、绘画、雕塑、现当代艺术;短篇美学论文,深入探讨美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范畴,包括文艺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艺术实践论、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等十余个问题。第三卷系统探讨《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这三卷,形
形式概念是舶来品。它的引入对中国美学的现代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一些重要范畴、命题等获得了新释、另解甚至异变。本书着重该词的中外对接、古今转换及时代流变的译介、转化过程,具体考察其在美学创生进程中择取、在美学观念论争中容受、在美学体系试构中反刍的情况,同时延伸到中国现代美学的本体建构路径、美育特色显现的问题,以探查
审美资本主义是一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审美品味、艺术生产等多个方面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审美和艺术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审美和艺术本身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通过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变迁、商品拜物教与审美资本主义批判、审美趣味的工业化逻辑、视觉经验的崛
马丁·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维特根斯坦,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是都是20世纪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俩人虽然在思想内容和论述方式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他们作为同时代的哲学家,其思想本身必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他们
康德美学的接受并传播,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意义极其重大深远。本书内容的铺陈与展开,采用史与论、纵与横、点与线相结合的方式。当代中国学人颖思康德美学,经历了曲折发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创造转换期、90年代以来的多元阐释期三大阶段。中国当代美学接受康德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兼及传统文化、存在论、
一部全面的哲学审美论史。 哲学审美论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现代思潮,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审美自律论和审美超越论。审美论问题缘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经由叔本华、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等。德国早期审美论观念因王国维的阐发在汉语思想界立根,后经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改造,成为20世纪中国
本书从丰富的美学、文化史料出发,自中国史前艺术谈起,以考古发现为切入点,介绍中国艺术脉络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的过程,美学演变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与美学的立足点。本书既把整个美学史放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又在世界美学的视野中,横向比较中西方艺术发展,分析、总结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