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以“忠实纪录历史”为编著宗旨,分萌生与发展、勃发与繁荣、鼎盛、延续与创新五个阶段,对最早出现的公元915年“刘三姐”石刻文献至2015年的刘三姐文化历史资料进行整理,每章末的解读和点评是笔者对当期刘三姐文化现象的要点分析、综合及评述,意在抛砖引玉,与读者共同认识和研讨刘三姐文化的历史内涵,试图透过刘三姐文化所蕴含
本书探讨契丹王朝(907~1125)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制度。作者对斡鲁朵及其州县的管治、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征及功能、五京建置、禁卫军制度,以及糺军等史界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从而为深入观察及认识由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的统治体系提供了历史的新视角及研究的新途径。本书的附录,在补充考证契丹官名详稳、辽代科举、五
本书包括水族历史及其人口分布、水族聚集地区生态环境、水族时间观、水族自然崇拜、水族祖先崇拜、水族巫术等文化,对水族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发掘整理,发扬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思维方式,摒弃其中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思维方式,促使水族传统思维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功能。通过深入研究水族传统思维方式,揭示了水族传统文化的奥秘,分析了水
本书以汉文、藏文学术成果为主,并关照重要英文学术成果,从研究综述、学界动态、人物介绍、论著索引四大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2018年中国藏学界在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梵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地理文献、藏药科技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相关藏学研究成果。
云南史话·世居少数民族系列丛书是具有史料性质的文化丛书,本丛书以科普读本的形式,记录云南少数民族源流、进化发展,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彰显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怒族史话》介绍了云南怒族名称的由来、
《蒙古史研究(第十四辑)》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中国蒙古史学会主办的学术论集,由乌云毕力格主编,收录了纪念著名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文章2篇,及关于蒙古史研究的论文12篇,内容涵盖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各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蒙古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周清澍、乌兰所撰纪念蔡美彪先生文章,通过亲身经历讲述
书稿以“文化人类学”学科理论为主要理论视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田野案例是对人口较少的民族--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调查和实证评估。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空间观与文化空间理论、身体与身体感、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感、文化记忆、物的分类与物
张传玺先生是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1958年他率中央民族学院学生张元庆等人在武定从事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撰写了《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该报告包含慕连土司历史,报告收入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编印的《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86年10月出版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彝族社会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古城,在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亲切驻足,同时指出,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本图书以生活在广东东部粤东地区的潮汕人和客家人为主要载体,按照历史纵向的时间顺序进行推进,介绍了潮汕及客家地区的建筑、风土人情、物产及传说故事等内容,以风趣幽默的笔触记录生活在粤东大地的人民的精神
自2004年起,作者在云南省元阳县箐口哈尼族村进行了长达十六年的扎根研究。当地正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书稿梳理了这一景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在对这一景观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如何既注重营造奇特景观又注重保护生态的政策、行为。书稿深入挖掘在当地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提升的背景下,当地村民精神世界发生的变革,既有对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