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符号的转换,但更是意义的再生,是文化的构建。《追忆似水年华》《诉讼笔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著名作品的译者、翻译大家许钧教授在本书中,回顾其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翻译与翻译研究历程,就翻译所遭遇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独到的思考。全书分为三辑,分别为翻译的语言与文化问题、译学思考与探索、翻译家的精神雕像。探讨了对翻译的
本书教学案例来自真实翻译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这些项目都已经顺利完成,分别来自高校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学边教,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知”:带领同学们了解该项目的背景、翻译要求以及该翻译任务的文体特点,增加对该领域或行业的认知。第二步是“行”:带领同学们翻译真实文本,分组协作翻译,角色轮流,发现问题
本书收录了清华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10余位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文章,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东北亚文化研究,包括语言服务研究,语言规划研究,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和语言观察。本书对于搭建语言人类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推动语言人类学研究与交流有一定意义。
《巴西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以巴西国家语言能力为研究对象,以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国家语言能力新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对巴西国家语言能力进行深度研究,是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语言能力’内涵及提升方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首先梳理巴西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历史,从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国家语言核心能力、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等三个维度重
本书包括七章。作者首先论述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对话转向”趋势,构式的定义,以及构式在对话中的演变,整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图式-例示认知原则,建构“基于事件域的图式-例示模型”,以此为理论框架,分析问答式对话构式和陈述式对话构式的认知特征。第四章至第六章的内容旨在详述对话构式语法理论及其ESI识解模型在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观念,甚至人被定义为五虫之一,人与动物一直被视为整体,即使文字产生后的文明时代亦然。本书以汉字的造字为提挈,以文献、考古材料为滋养,探索造字时代人类面向动物的精神寄托以及情感纠葛,回顾人类身体走出丛林的过去,展望人类灵魂重新回归丛林的可能性,并以贯穿全书的敬畏心呈现对地球明天的
本书为第二届全国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集,是一本将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理论与汉外翻译实践对接的学术著作,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全书收录论文12篇,集中讨论了评价理论、立场标记语、投射研究、再实例化和再语境化、生态语言学、再示例化、语境等理念、概念和理论对翻译
本书以不同人物的身份立场列举范例,有祝贺、有期盼、有叮嘱、有欢迎、有饯行、有逗趣、有严肃……风格多样,实用性强。旨在帮助参加各种聚会且需要致词的读者了解开场白要点,有效掌握开场白的精华,从而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从容不迫地发表精彩绝伦的开场白,轻松活跃聚会气氛。
本书共分为五章,内容包括:理论框架、认知视角下的词汇解释、认知视角下的句法解释、认知视角下的篇章分析和结语。
本书基于当代文化语境,尝试将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的六因素六功能这一语言学模式拓展为一个符号学模式,将其应用范围从语言学领域拓展至社会文化的大范畴,并对当代文化现状中的典型特征进行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