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湛若水的上述重要性,历来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对其人其学多有讨论,譬如湛若水与陈献章、王阳明的学术异同问题,湛若水自身的思想演变历程等,均为学者们再三致意的重要问题,但迄今仍然聚讼纷纭。主要原因在于,现存湛若水著作有数百卷之巨,版本系统较为复杂,重要刻本分藏海峡两岸,造成相关文献整理出版的严重滞后。本次整理工作在细致全面
《焚书》是最能体现李贽思想和主张的著作。作者自知“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世所不容,成书之时便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书名也由此而来。此书于明清二代多次遭焚毁,但书中批判传统教条的理念和重个性倡平等的思想,都顺应历史潮流,反映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特点,故其书虽屡遭禁毁而不绝,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多部版本传世,多不存,此本
被称为明朝三百年第一人的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从小立志当圣人的学霸;敢教和尚打坐的儒者;躺着办公的县长;观竹病晚期患者;史上很强心理分析师;妙计困敌的战略忽悠家;擅长战术的打野王者;不小心泄露天机的预言家……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他的厉害之处。王阳明——影响中国人500年的心灵导师,被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张居正等奉
湛甘泉与王阳明同为明儒巨擘,然而两人身后遭遇却反差极大。前者宗风普被,后者则门户凋零。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明代思想研究进入深耕阶段,本世纪初,逐渐有学人将研究触角伸向甘泉思想。这些学人的研究无疑推进了甘泉思想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停留于平铺直叙,缺乏一个核心概念统领甘泉思想。在认真研读甘泉文本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一核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其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习录(全译全注、文白对照,王阳明故居审读推荐)》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从
明末大儒刘宗周(1578-1645,后世学者尊称为蕺山夫子)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现代新儒家唐君毅誉为“宋明儒学最后之大师”,牟宗三也以蕺山为“宋明儒学最后之殿军”。刘宗周通籍四十五年,在仕版者六年有半,实际立朝仅四年,其余时间多在家讲学修道,授徒传业,从游学者百人以上,其中十余位弟子传世有著述文献,如黄宗羲、
《大学》之所以成为“四书”之一,是因其心-身-家-国-天下的内圣外王加购,代表了宋儒的精神理想。晚明政治儒学的展开,与此也是相应的。可以这样说,阳明“致良知”在“心”的本源处唤醒了师道意识;王艮“大成师道之学”所提倡的“安身立本”,使个体之“身”得以挺立于世间;晚明讲会之自称“孔子家”,意味着师道精神的社会化,以东林、
本书既不是注释本,也不是白话本,而是对经典《传习录》原文含义及启示的深入解读。根据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杨军教授给弟子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当代实际,充分阐释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精神,是立足于当代对儒家精神浅近直白的阐释。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古本序、大学问、潘氏四封录序、陈直夫先生南宫像赞并序、鸿泥集叙、鸿泥集叙、田州石刻、东林书院记等。
本书内容包括:大学古本序;大学问;送林布政升任湖广都御史序;潘氏四封录序;陈直夫先生南宫像赞并序;东林书院记;示弟立志记说;与尚谦尚迁子修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