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沙洪水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和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高含沙水流含沙量高、来沙量大,短时间内会造成河道强烈淤积,同时也常常造成河道整治工程险情,给黄河防洪造成巨大压力。小浪底水库修建后,用现状干支流水库群的水沙调控能力,对不同来源区洪水泥沙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调控,塑造有利于水库排沙和河道输沙的协调水沙关系,是实现水库
《黄河防御洪水方案关键技术研究》针对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灾害特点和防洪工程情况等,梳理了流域防洪形势和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研究了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中下游洪水泥沙特点及中小洪水调控,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联合防洪调度,上中下游凌汛特征及防凌调度原则等关键技术。提出了面向全流域包括防洪防凌、涵盖洪
近年来,珠江河口咸潮上溯持续时间增加且强度加剧,咸潮上溯已构成了港澳及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书在分析珠江河口咸情活动及咸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珠江河口咸潮解析模拟及预报、咸潮统计模拟及预报、咸潮数值模拟及预报研究,并分析了复杂动力因素、河口演变下的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动力机制。
《黄河传统与现代防洪抢险技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黄河防汛抢险知识、传统抢险技术和近几十年黄河下游大型机械抢险、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抢险新技术的在黄河抢险应用成果,包括黄河防洪抢险基本知识、黄河埽工技术、机械化抢险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抢险技术四篇25章107节。《黄河传统与现代防洪抢险技术》可作为防洪抢险指挥人员、基
历史上的淮河,原不从扬州入江入海。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淮,并未影响到扬州。明代早期,黄河全面夺淮,开始影响扬州,万历二十四年(1596)分黄导淮,小股淮水始由扬州入海、入江。清康、乾时大举淮水归江工程,才具排泄淮水入江的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淮河入江水道的治理,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七河八岛的布局。本书即系统
本书是我国**部系统的防洪工程技术史学术专著。全书以中国古代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分析影响洪水灾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系统阐述了先秦、秦汉、三国至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江河形势下,所采取的防洪方针及防洪工程主要科技水平起源与发展,并简要介绍各时期主要治水人物的业绩及主要
治河专家话河长—走遍世界大河集卓识治理中国江河入实践在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无力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1/3。作者曾在联合国教科文负责以水为主的环境工作,在29年中走遍了世界的大江大河,制定了水标准,目前在我国和美国、法国及越南等国应用。作者具体主管水资源工作6年半,参与“河长”理念
河口地区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环境变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大的城市都伴生于河口地区,地处长江河口地区的上海就是其中的典型。长江河口科普读本的出版意义在于使大众对长江河口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演变有深入了解,包括长江河口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科技工程、文化和历史沉淀。人们由此将对上海这个地处长江河口地区的国际大都市的过去
《平原河网区前置库研究与实践》在总结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中“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前置库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发的生态植物栅、生态透水坝、生物浮床、生物操纵等技术与集成的生态河道技术、人工湿地技术以及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全面介绍了在国
盐龙湖是国内**平原上开挖的饮用水源人工湖。工程运用生态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使蟒蛇河原水经净化处理后主要指标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同时利用蓄水功能,在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能保证市区7天正常供水,保障供水安全。历经5年的设计、施工建设、试验研究和运行优化,盐龙湖工程的主要功能全部得以实现。在长期的工程运行和管理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