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经方体系应用了脏腑辨证,但不同于教材平面式的架构;应用了六经辨证,但不同于教科书的脏腑经络的六经解读;以胡希恕的六经八纲为基础,又结合内经的五行臓像,而且加入了病因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书中首先介绍我的经方体系形成过程、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以及应用这个体系治疗各科疾病的心得和医案,最后是医话,可以加强对这个系统
本书首先对《伤寒论》进行概述,阐释阴阳六病的诊治方法,随后深入分析了表部、中部、里部病的辨证要点。继而逐一解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脉证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各病的纲要、本证、变证及类似证。此外,书中还特别讨论了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等其他病症的诊治,最后将三阳三阴理论应用于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肾
作为经络穴位学习的入门图册,《百病取穴速查图册》(真人彩图版)(修订版)一书介绍了经络腧穴定位常用体表标志、骨度折量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以及取穴的一般体位。图册以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21)为依据,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十四条经脉上的所有穴位和经外奇穴,总计413个穴位的准确定位、最简易的操
此次对《灵枢经》的整理出版,是以为读者提供简洁明快的版本为目的,底本以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为依据。编写体例,依底本首录原文,次加注释,注释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兼取当代研究考据之新成果,编者之见亦抒之其中,以求昭明经旨。在注释过程中,对本书进行了适当勘定,对某些疑难或是而未决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考据,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肯定
中医基础学由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构成,是学习中医最基础的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学的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精炼、实用、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吸纳成熟度较高的新观点、新方法,创新知识视野;注重中医的辨证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理论的认知能力。中医诊断理论以“传承精
针对现代人抑郁、焦虑、强迫、双相等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作者从传统中医里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三结论、三宝论、意识层次论等系统解释心理与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并对九类典型心理障碍进行了辨证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理法方术,从身心两个角度进行调治。作者及其团队实践了大量案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咨询时间上大
本书对人体经络和穴位进行了配图详解,主要介绍经络的功能、穴位、养生方法等,并配以与相关穴位有关的疾病,介绍各个穴位的功效和对应病症治疗。全书共分三章进行介绍,即第一章经络和穴位常识概览,第二章通经活络的八种方法,第三章人体十二条经络详解。通过图解的形式,清晰展现人体的十二条重要经络、经络上涉及的重要穴位。主要介绍一些常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独特的范畴,也是中医学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之一,而气学理论是中医理论框架的基石。书分为上、下两篇,即理论与临床两大部分。上篇为气之博论,内容涵盖中医诸多之气的概念、特性、内涵与外延、历史源流,以及哲学之气与中医之气的联系与区别、气本质的现代科学研究等;下篇乃基于中医百病生于气的经典之论,为诸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古典著作之一,《陈治恒伤寒论讲稿》是陈治恒教授在1960年卫生部委托成都中医学院举办全国中医院校《伤寒沦》师资培训班(先后举办一、二、三期)使用内部讲稿以及80年代成都中医学院函大讲义的基础上,融入自己从事伤寒教学及临床一生的经验总结,也系统体现了巴蜀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特色。该书理论性与临床性
巴蜀伤寒学术流派是伤寒学术流派中重要流派之一。本书系统总结了巴蜀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特色与临床经验。全书分学术特色、临床实践两大部分。学术特色部分阐述了巴蜀伤寒学术流派独特的学术观点、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临床实践部分,结合《伤寒论》条文,详细阐述了巴蜀伤寒流派辨病证、运用经方等临床实践经验,并附有大量临床验案。本书对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