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南宋中期记体文,重点探讨了公共建筑记文、私人居所记文、山水题名与单篇山水游记、日记体游记等代表性的记体文:细致梳理其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探讨其写作背景与写作观念、呈现方式与文体新变,总结这一时期记体文的时代面貌与写作实绩;同时考察古文与文人日常生活的互动、南宋中期文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呈现当时文人
海外汉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汉学史、海外汉学家以及古代文学作家的海外接受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当下关注点不同,本书聚焦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即古代文学中的文史互动,包括诗歌与历史的互读、历史与小说的互渗、历史与文化的互融等专题,涉及文史领域的重要体裁如咏史诗,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重大事件
本教材为高等院校中国文学通识教育服务,以文学作品为本位,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在建构文学作品发展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经典的本体价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实现有机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深入钻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辅助学生达到能力培养、知识积累、素质增进、
该书是一部文艺理论、评论集。是在2000年出版的《负重的文学》基础上的修订版。删节、修订了一些内容,重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共收录作者近50篇文章,包括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孙犁新时期散文创作散论、小说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漫说宁夏青年作家的创作等相关文章,以及对金庸、韦君宜、迟子建、戈悟觉、查舜、陈继明、石舒清、季
《人文》学术集刊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主办,《人文》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注重内容建设和办刊品质。《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深
本书系统梳理199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不同体裁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状况,以时间轴为隐线,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论述并总结作品选取、译者身份、出版机构等翻译生产链各环节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小说的俄译,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为分界点,围绕“过渡”和“发展”两个关键词,尝试回答“怎么译”和“译什么”;同时以莫言、余华为代表作家,以科幻
本书为通俗传统文化读物“中华元典引读丛书”之一种。“中华元典引读丛书”将先秦时期应运而生的一批文化元典逐部加以诠释,阐述其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民族性格的全方位影响,从而揭示今人精神之来源,民族文化之来龙去脉。本丛书所选书目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元典意义。《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艺理论上具有
唐前曹植接受是曹植接受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它奠定了曹植中国文学史经典大家地位确立的基础,指引着后代读者的接受方向。本书关注曹作接受的重点读者,勾勒其接受轨迹,探究其接受特点与内外因素,对于深化曹植与其作品、曹作接受者与其作品的研究,以及促进经典作家接受史写作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书对“甲申文化热”现象进行了梳理,对“甲申”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围绕“甲申文学”作品进行论述,提出这股历史创作热潮形成了“甲申文化热”现象,并从文化角度、艺术审美角度、历史观点方面进行概括,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将作家文学转换为民间文艺的方式,亦是一种定位于“大众化”立场的以历史自审的文学创作方式。“甲申”创作热潮影
《西湖文艺评论(第5辑)》由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杭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组编。立足杭州,面向全国,涵盖文艺理论、美学、艺术史、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以及网络文艺、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等多方面内容,分为“理论前沿”“专题策划”“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