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史著作首次出版于1990年,本版本根据最新研究进行了修订和扩充。不同于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这本书放眼全球,将技术的发展放在“世界文明”的背景下。作者着重从技术对话、环境限制和工业革命三个侧面讨论了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传播。作者使用了“
《天工文化:传承与发扬》共分为11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天工开物》成书的历史背景;第三章,《天工开物》的出版与传播;第四章,《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天工文化的实学思想;第六章,天工文化的创新品格;第七章,天工文化的工匠精神;第八章,天工文化的生态哲学;第九章,新余是天工文化的发祥地;第十章,天工文
本书用幽默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勾勒一幅恢弘壮阔的科技发展画卷,让你不仅能轻松学到电磁波、熵、区块链等奇妙的科学知识,更能探索科技发展的传奇历程,读懂科技的过去与未来,纵览人类的智慧与灵感,了解科技如何由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更迭而来,又如何改变我们今时今日的生活,见证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个重要节点与精彩瞬间。
当代科技创新创业面临着伪创新、边界冲突等风险,但目前实践层面上的应对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本书通过追踪从科学到技性科学的社会化过程,对库恩之后的划界理论进行了历史梳理与逻辑重构,并从中概括出当代科学划界研究的哲学转向,即从寻求普遍性的逻辑辩护,走向追踪可接受性的划界活动。从技性科学的划界工作出发,一方面我们能够微观
本书旨在对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对秦汉时期诸多科技名著本身所蕴含思想的剖析和解读,重点探讨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总体状况,试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期科技史的发展学术脉络,并对秦汉时期科技思想辉煌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审视和反思。此外,本书还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历史的总体状况进行研究,着重考察儒家和道家与科学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明清之际卷》通过对明清之际的科技发展进行全面考察,重点探讨这一时期中西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状况,试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期科技史的发展学术脉络,并对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的结构和转向进行了新的学术审视和反思。此外,《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明清之际卷》还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
北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高峰,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思想家,既有像沈括那样的百科《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北宋卷》式科学家,也有像唐慎微那样学问技艺各有专长的科学家。尤其是随着新儒学的兴起,“自然之学”已经成为众多士大夫追求的知识目标,由此催生了北宋盛极一时的“求理”思潮。《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北宋
先秦是中国学术的原典时代,也是科学创新最活跃的时代,故先秦诸子的著作有“一字千金”之美誉。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墨家、法家,抑或名家和阴阳纵横家,他们提出的许多科学命题和思想观点,直到今天都还在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启迪人们的科学思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先秦卷》择要发掘和阐释了先秦诸子学说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
自然平衡的思想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导内容,它在大众的观念中一直经久不衰,甚至在今天的一些生态学家中也是如此。约翰?克里彻证明了在地球史的任何阶段,自然界都不是平衡状态。那么这种自然平衡的观念如何以及为何会经久不衰?为何我们必须接受并理解进化?鉴于此,本书追溯了生态学史和进化生物学史。进化是如何在历史中逐步推动生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