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来自非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前进离不开思维罗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思维力量,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向导。本文旨在从总体上,从动态相互作用的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彼此依赖紧密结合的相互关系。
自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被发现以来,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围绕“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间的所谓裂隙进行的,它们认为青年马克思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家,而老年马克思则是极少关注其狭隘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外的任何东西的决定论者。阿维纳瑞先生却主张,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间的这样一种裂隙并不存在。他通过详尽地
本书以思维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这一前沿性的交叉研究课题。全书首先界定了什么是思维科学,揭示了思维科学的学科定位,即思维科学是一门历史性的科学。接着论述了思维方式的丰富内容,展示了中国人对思维科学的重要贡献。最后探索了思维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全书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该书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进行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有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理论思维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正如任何历史必然性都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实现出来的。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上的各种哲学学说,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条件为前提,为表达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代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由施德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稿》从历史的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书围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哲学创新,对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创新及创造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为哲学命题的实事求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思、共同体和互联体的哲学意蕴、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与自由、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性及人格、经典著作文
谢地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5辑2015)》收集了2014年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论文,从不同面向展示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文本研究、价值论与政治哲学研究、《资本论》及资本主义批判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五个单元,对系统了解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是其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及哲学变革的枢轴。《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哲学丛书》致力于追问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如何可能”。为此,作者分别从发生线索、文本依据、主要内容、通达视域、理论意义五个方面对该主题予以探讨。全书自觉将马克思哲学
本书试图突破教科书哲学的解释框架,对发展哲学做出一种新的理解,即不再认为发展哲学是对具体部门发展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是对后者形成成果的进一步抽象;而是本着哲学“反思思维方式”的特性,提出发展哲学就是对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部门发展学科形成的发展理论的前提批判,这一批判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某一具体的发展理论中隐含的理论前提
本书以反思批判的眼光重新考量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多元视域及其学理动机与缺陷,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理论,指出唯有以“马魂-中体-西用”的方式实现古今中西的视域融通,合理配置、重组与吸纳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