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方法论进行了一番清晰的论析。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后起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形成了新的传统,蕴含着新兴的社会理念、价值观念和人文信念,同时带来了新兴的艺术方法、运作方法和学术方法。本书从文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及学术史建构、文学学术与文学批评、文学作品研究方法、中
经过多年的创新和探索,浙江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本土化道路,不仅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网络文学作家,而且在组织发展、产业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浙江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成了独一无二的组织样本。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与南派三叔、蒋胜男等国内知名网络作家以及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等行业组织者、咪咕等产业平台的负责人展
陈忠实是一位深深植根于生活、对生命充满敬畏并忠诚于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旅程展示了从日常生活体验到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感悟的转变。本书通过深入分析《白鹿原》的创作历程,将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细分为三个阶段,旨在揭示这位作家如何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实现艺术上的飞跃,以及他是如何将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理解融入其作
精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展开分析,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散文和戏剧。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干将,鲁迅开始,截止当代作家莫言和余华的重要作品,并且有每部作品的赏析分析文章,有针对性的提出思考题,而且提供推荐阅读书目,帮着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便于自学者和文学爱好者,自学、自行检查阅读效果,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世纪之初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论文20余篇,分为“闻道章”“论道章”“探道章”三个部分。全书有对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建设与发展路径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有对国内外学界争议的犀利回应;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丰富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的创新探索,也有深入田野调查以充实比较文学研究的示范作业。本书论述深
该书从区域文学和当代重释的视角切入,运用双线并构的方式解读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文学传统与文学经典”分别以著名作家王安忆、金庸、林海音、萧红、余光中等作家作品为论述对象,立足于文本研究视角,借助重读及对比研究方式,阐释其文学史意义及独特价值;下编“区域文学与文化变迁”将中国现代文学、区域文学研
“红色经典”指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期间(1949—1966)出版的反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学作品,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为代表,上承“延安文艺”,下接新时期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文学史价值。本书以红色经典的英译作品为考察对象,运用翻译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语言学、叙事理论、文化研究等多种理论,重点分析了
该书是浙大文科高水平项目的成果,收入“文化中国”与东南亚汉学研究丛书。本书将“中国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构成”放在百余年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中予以考察,不仅关注东南亚华文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特征,更重视“中国文学”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建构的独特价值。通过对百余年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串联,及其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相关现象的
本书多维度探讨老舍与文化的关系。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看对民族化的追寻;从与外国文化,观对现代化的探索;从与五四新文化,探对新传统的承继发展;从文化接受与创作,掘其超越创新。以此彰显老舍作为文化型作家的价值与贡献。
本书是一本评论文集。该书为“河南评论家文丛”中的一本。本书选取的文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河南文学艺术界有关的评论文章或随笔,如关于苏金伞先生、赵青勃先生、张长弓先生、赵以文先生、姚拓先生、周熠先生及几位中青年作家评论家如张鲜明、何向阳、刘海燕、王小萍的一些文字,还有一些评论河南戏曲艺术、摄影艺术的文章。这类文章占了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