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可持续未来的道路上,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类将因为对地球资源的片面理解而陷入僵局。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斯特格曼论坛集结世界各地高校、研究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学者和专家,对土地、森林、矿物、水、能源等资源进行了专项和跨学科的调研。本书基于大量案例,证明只有把握众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支之间的密切关联,才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健康水平是衡量当前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本书在构建居住条件与健康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考察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深入比较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方面的异同,从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和居住隔离方面识别与评估可能对健康构
《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以日本新泻县山北町大川乡为田野点,对其境内管辖的一条名为大川的河川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调查。大川至今仍保留着鲑鱼捕捞的传统,当地民众把大川亲切地称为“鲑川”。作者以田野作业与文献史料为依托,围绕鲑川这一共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维护及其组织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大川至今仍在进行的传统方式
大部分人都知道可持续性非常重要,但很少有人能够定义它。从伦理上而言,我们必然要为了后代的缘故、以一种可持续方式生活,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本书中,卡伦和美茨格分析了可持续性的本质和价值,调查了相关问题,列举了可持续领域存在的障碍并找出了克服这些障碍所需要哪些努力。基于以往政府、组织、个人的经验与教训,他们明确提出了“可持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矛盾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是众多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有鉴于此,本书基于效率的视角,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测度中国的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怎样理解中国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的历史变
马克·吉罗和西尔万·德拉韦尔涅背着背包,踏上环球旅游的征途,试图寻找负责任的环保方案。他们的目标就是见证和收集世界各地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良好举措。于是,他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走遍了世界:三轮车、大巴、大象背上、火车、飞机、黄包车或独木舟,泰国、柬埔寨、印度、墨西哥、巴西、秘鲁、塞内加尔、厄瓜多尔、美国、比利时、
本书基于在河西走廊史前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动物考古、骨骼同位素分析,以及系统测年等工作,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揭示了不同时期先民对植物和动物资源的利用策略,阐释了河西走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及其与跨大陆文化互动的关系。本书以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出现和强化为背景,其关键节点地区生业模式和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本书在梳理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按照“格局动态—生态环境响应—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思路,借助多时序遥感卫星影像,综合运用GIS技术、RS技术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方法,并以大连市为案例,从不同尺度上提出了大连市生态安全格
能源和环境是当前发展的两大主题,如何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能源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为指导,尽可能减缓或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打赢“绿水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本书主要针对化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分别对其开采(开发)和利用方式、技术方法、工艺过程及主要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工艺路线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