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30篇论文。这些论文遴选的范围是永州市瑶族文化促进会一年一度的获奖论文,摘其精要,编汇而成,涉及瑶族民间信仰、瑶族历史与文化、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构成是系列研究与个案探讨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上是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的彼此交融,既研究历史,又特别关注现状,既有广度,也不乏深度。
华夷关系,是中国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华夷之变,则是中国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命题。以华变夷、以夷变华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历史,由此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本书的研究对象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子村,就是经历了长期的以华变夷与以夷变华的典型村落。历史上是彝族先民之一鹿鹿蛮所在地,彝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明代以来,大量汉族人口迁入泸西,
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演员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
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角度地细致阐述了汉族、少数民族、“汉化”、“胡化”等四类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充分掌握各种资料基础上,完整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全貌,揭示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和深远影响,全面展示各类人物思考和认识
运用史学溯源及历史文献考证分析的方法,对游而牧之这一游牧民族传统经典生产方式的起源及发展阶段等加以梳理和分析,指出游牧生产方式发源于人类社会初期的史前时期,是人类应对蒙古草原地区自然环境由暖-寒、由湿-干等的变化,根据新形成草原自然环境的气温及降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调节自身选择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经历了自史前至明清百
本书通过对宋金时期西北吐蕃部族的个案与综合研究,归纳出整个西北吐蕃部族的内部运行机制、文化变迁过程及与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对宋金时期西北吐蕃部族的微观与宏观研究,揭示西北吐蕃部族发展的个性与共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书从森林系统尺度出发,研究元阳梯田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出适应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TM影像、无人机遥感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元阳梯田核心区域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采用实地采样等方法研究森林土壤特征、固碳能力;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当量因子法等价值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戈江原住民女真历史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第二辑,镇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镇人在俗语表述、狩猎技能、捕鱼技能、祭祀与敬神、居住处所与生活用品、衣物服饰、歌唱娱乐、部落的社会习俗等几个方面的生活习俗。本书通过对女真人生活习俗的再现,全景式地还原了龙江原住民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黑龙江原住民女真历史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第二辑,嬉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不断演变、发展,沉淀成了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代以来,后人对这项文化遗产不断地进行挖掘、整理甚至是再创作,使其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本书从音乐与歌唱、舞蹈与灵动美术、书法与图腾艺术三个方面
本书是一部关于记录中华畲族雷氏的姓氏文献史。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东南沿海之少数民族,现散居在福建、贵州等省。本书以唯物史观,收集整理有关畲族雷氏的源流、分布、谱牒、文化遗产和人物等方面资料,详细展现一幅中华畲族雷氏生产、生活的全景图。本书在2019年出版《福建姓氏志(第一卷)》有关畲族雷氏的内容基础上丰富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