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自1983年第一届至2015年第二十七届“梅花奖”评选中,川渝两地共有24人30次获得“梅花奖”。本书收录了24位获得“梅花奖”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口述历史。全书采用现场采访的方法,将获奖川剧艺术家的学艺经历、代表剧目、流派传承等,用“实录”
这是一本对河南经典戏曲剧目深入研究的评论文集。作者张凌羽为上海戏剧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她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深情诠释了家乡河南流传甚广的部分戏曲经典剧目。本书稿所选研究剧目有豫剧《花木兰》《花枪缘》《秦雪梅》《桃花庵》《三拂袖》《朝阳沟》等,其共同点是在漫长的演艺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已被公认经典化;且多从戏剧故事发生的深刻
柳琴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鲁南、苏北、豫东、皖北地区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柳琴戏唱腔优美,绚丽多彩,表演粗犷明快,语言通俗易懂,是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山东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5月柳琴戏被列入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使柳琴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该书对柳琴戏的形成传播流派、发展
本书主要聚焦歌剧领域的象征符号体系,原因有二。首先,歌剧可以毫无拘束地激发非理性想象,自然主义的诸多限制难以侵入其中,歌剧中意识性和潜意识性象征尤其丰富。其次我们还能从歌词、音乐和表演的密切关系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正是这种关系使得歌剧如此特殊,像任何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给人带来强烈愉悦感,让人深受触动。作者通过对该领域符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清末、民国时期是曲艺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抗战时期说唱艺术更是在宣传抗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汇集了这一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山东琴书的理论分析,主要探讨了山东琴书的形成与发展、山东琴书的思想内容和山东琴书的主要流派。第二章是山东琴书的腔词关系,内容涉及腔词音调之关系、腔词节奏之关系和腔词句式之关系三个方面。第三章是山东琴书的音乐形态,具体分析了山东琴书的基本唱腔、调式与特性音调、唱腔曲调特征以及音乐发展手法。第四章是
《艺苑掬红》是一部秦腔艺术文论集,精选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原研究员王志直先生在从事戏曲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之余创作的50余篇公开发表的秦腔文论作品。作品涉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发展历程、秦腔艺术家的艺术生涯、秦腔剧作分析、秦腔艺术理论探究以及传承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书稿既记录了秦腔艺术发展的精彩历史瞬间,也鲜活地再现了老一辈
本书呼应高校美育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戏曲人文素养的精神,主要围绕中华传统戏曲在音乐特色、叙事结构、曲目编排、舞台表演、戏曲功能、审美特色、理论建构等方面进行品鉴和阐释。本书存在以下亮点,其一,专业性与普级性兼具。本书内容安排立足于戏曲本体,强调其专业性,书写则力求直观、新颖,贴合大学生欣赏需求。其二,增加理论建构的相关内
歌剧是以音乐为媒介,融合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歌剧在其初创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本书围绕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以歌剧艺术的风格演进为主线,通过对歌剧历史的梳理,对歌剧大师们的艺术风格的解读,对各个时期经典歌剧作品进行剖析。进而就各时期歌剧观念的不断变化,
本书设有剧本园地、艺术人生、时白林先生纪念专栏、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评论专栏等栏目,收录了《青檀魂(大型皖南花鼓戏)》《徽班演唱声腔的历史流变》《永远年轻的时先生》《古典魅力与现代表达——也谈莆仙戏<踏伞行>》等戏剧作品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