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生毕业论文。它主要基于中国民歌自身的传统和基本特点,在事件史和现象史的理论视角下,展开了从1918年“歌谣运动”一直延续到当前(即2018年)整整一百年的问题发掘和历史探索。 全书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对中国民歌百年演变进程历史和逻辑起点以及学理架构的探讨。第二章到第六章共四个时段(
本书探索了悠久而迷人的古典音乐史上那些关键的作曲家、大事件和音乐创新。本书篇目设置极为轻巧,以历史上古典音乐的七个发展时期分为七章,每章下细分小节,每个小节均由一篇千字以内的文字和一张图片组成。每一章都配有术语解释,以及相应时期关键人物的小传。
本书从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出发,穿越先秦的礼乐文化,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直至近现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中国音乐的审美理念,包括儒家的“中和”、佛教的“肃庄”以及道教的“自然”审美观,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如民歌、曲艺、戏曲和器乐,展现了中国音乐的赏析之道。
本书是一部浓缩摇滚乐精髓的简明史册,带领读者踏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摇滚音乐之旅。从猫王的摇摆舞步到涅槃乐队的不羁呐喊,从蓝调的深沉到朋克的叛逆,本书以七章五十余节的篇幅,串联起摇滚乐的璀璨星河。
《中国音乐史》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译中国学术经典系列丛书中的经典著作,作者是音乐学家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以历史发展为顺序,梳理了中国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作者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社会调查,全面梳理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音乐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该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美育通识课程的教学用书,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的关键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音乐爱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升个人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文化读物。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华传统音乐发展的角度,对中华传统音乐历史变迁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从乐器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华传统音乐与乐器进
“阅古通今典藏丛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旨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量级古籍整理丛书,精选极具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的古籍善本,以影印形式展现古籍原貌。具体书目如下:1.《笔史》2.《墨史》3.《纸谱》4.《砚史》5.《琴史》6.《棋经》7.《书品》8.《古画品录》9.《茶经》10.《毛诗》11.《尚书》1
本书紧随政策脚步,把握时代脉搏,根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十年以来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国际传播经验,以跨学科的视角,从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华音乐品牌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同时,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进行了宏观构想与策略总结。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曲家们在先锋派音乐热潮后重新发现调性价值,开始回归调性尝试。约翰·科瑞格利亚诺和艾伦·杰伊·柯尔尼斯是折衷主义音乐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融合多种音乐元素,具有旋律性和易理解性。科瑞格利亚诺结合20世纪先锋派技术与浪漫主义元素,开拓新风格;柯尔尼斯则将折衷性音乐推向新高度。他们的音乐对理解20世纪后期
这是一部主要以西方艺术为背景撰写的关于音乐社会学方法论类型的著述。书中音乐领域实施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以音乐史和音乐社会史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论证。第一部分,作者将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进行观察,也会考察在社会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方法论问题;第二部分则结合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分析音乐社会学的一些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