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是西晋博物学家张华(232年-300年)著作的志怪小说集。该作为一部博物学著作,内容记载异境奇物、琐闻杂事、神仙方术、地理知识、人物传说,包罗万象。《博物志》中记有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奇异的草木虫鱼以及奇特怪诞的神仙故事,包括神话、古史、博物等内容。《博物志全译(彩绘版)》是在祝鸿杰先生全译版本基础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意在劝善惩恶。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瑰宝,收录了许多诡异奇特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本版《聊斋志异》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精选了历史上众多画家的经典插图,以精美的图像呈现了原著中的奇异景象和生动人物,为读者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并且特邀专家撰写导读、注释和释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聊斋图说》创作于晚清,据考证,由“红顶商人”徐润组织当时一些名家高手,根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绘制,作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贺礼,呈送宫廷。据说慈禧太后对此书格外喜爱。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聊斋图说》被俄军队掠走。直至1958年4月19日,原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将其移交归还中国。《聊斋
《子不语》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来又有些陆陆续续的篇章,汇为续集。它仿照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而写,文章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部分篇章从偶然、猎奇的角度写不怕鬼的故事。全书文字简练、语言自然、亦庄亦谐,展现了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部分
本书是一部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总集,由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根据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纂辑而成,并由现当代作者谢普精心编译。全书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下属小类共计二十八个,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书中故事叙述的内容包括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
《智囊全集》是明代冯梦龙搜集整理而成的一部有关智慧方面的故事集。该书初编于明天启六年(1626),囊括了1000余则故事,上至安邦大略,下至市井小智,共十部二十八类,绝大多数都有作者按语,发表了很多独特见解。本书在明末清初之际相当流行,一再翻刻。该书最精良的刻本是郑振铎先生所藏明末还读斋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本次整理
此为四大名著名家演播版。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先后顺序)这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中国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为历代读者所称道,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由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轶事和玄言清谈。这部作品分为三十六门,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类别,共收录了一千多则故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