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部署的暗战,始于组建之初,既有派出去执行潜伏、策反的传奇,也有顽方、伪方甚至日方打进来而被锄保战线成功侦破的故事。本书是在当事人及其亲属的口述及相关回忆文章,相关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写就的,呈现的是新四军各师、华中各战略区即各根据地的锄奸保卫工作的真实记载与细节,从新的角度、多个侧面呈现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
粤军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扭转乾坤功效的一支军队。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陈炯明、许崇智、李济深等各路粤军的产生、发展以及衰亡进行了客观梳理,并通过铺陈各路粤军所参加的大小战役,揭示出粤军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对粤军统领人物,陈炯明时期粤军、许崇智时期粤军、国民革命军粤系军重要将领
本书以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战场的胶东保卫战为主要历史背景,记述了胶东革命老区广大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保卫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在1947年国民党向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调动20万正规军组成胶东兵团向胶东解放区大肆进犯时,同仇敌忾,奋起自卫,不惧敌强我弱,不怕流血牺牲,积极参军参战,全力支援前线,最终取
本书从宇宙观、祭祀、礼仪制度、军事技术等多个角度,研究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之际的战争变革,考察了殷周之间战争文化的差异,以及周代军事贵族战争礼仪的诞生。指出殷人对战争的理解,更接近狩猎。甲骨材料中战争术语和狩猎术语时常混用,战争的对象是各类异族,这些异族在殷人看来属于武装化的动物、精灵、怪兽。殷人对四土的征伐与献祭,使
本书基本涵盖了黄埔军校历史。主要来自作为《黄埔》杂志、《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所撰写的文章,以及多年来应院校、单位邀请所讲黄埔军校史的讲义,多是突出了一个“讲”字,答疑释难,力求通俗易懂、贯通全史、自成一体。为此,本书以讲课形式排列各节,合辑成册,既可作为院校、培训团队的讲义和教材使用,也可作为黄埔军校史爱好者
本书以东江纵队这支鏖战在华南敌后的人民革命武装队伍的成长历程为线,回顾了该敌后抗日力量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东江纵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抗日斗争的壮丽乐章无不彰显着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敢拼敢闯、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崇高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继承
湘军,一支维护了清王朝统治,但也给清王朝带来隐忧的湖南地方武装。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无力抵御,不得不命地方官员筹办团练应对。儒生出身的曾国藩借机打造了一支以儒家学说治军、用乡土观念维系的、凶悍敢战的私人武装湘军。湘军将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彭玉麟等人的军政活动为晚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他们无法根治社会
《为了和平》是联合国首任秘书长特里格夫·哈尔夫丹·赖伊的回忆录。1935年起赖伊先后任挪威司法大臣、贸易大臣。二战爆发后,1940年德国占领挪威,赖伊任流亡政府外长。1945年4月,赖伊率领挪威代表团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筹建会议,并担任第三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负责起草宪章中关于安全理事会的规定。1946年2月1日
从唐代以来,政府利用地方民间组织的武装力量守城防盗,是为“团练”。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和八旗、绿营军战力羸弱的现实,清政府不得不鼓励地方“办团练”以守土保疆、维系统治。一时间,“团练运动”如火如荼,办团练者既有籍籍无名的乡土士绅,也有江忠源、胡林翼这样的地方官员,孙锵鸣、吕贤基这样的在籍缙绅,更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
本书是中共党史研究权威学者曾庆榴先生的力作。作者充分利用中国大陆、港台、俄方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等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的创建、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其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中国大革命运动的产物,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本书以校史为中心,而不囿于校史,全面展现了20世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