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此书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其作为汉章帝“称制临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史上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其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理论等,对于当代人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是中国学术名著《淮南子》的今注今译及评析。全书由解题、原文、今译、注释、评析五个部分组成。(1)解题。用简略的语言阐述各卷的思想内涵和基本内容。(2)原文。列出经校点过的原著文句。(3)今译。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用现代汉语对原文加以直译。有些难懂之处则加以意译。(4)注释。对原著中难懂的字和句,以及重要的人名、地名
本书“导读”部分概述王充生平事迹、思想学说、《论衡》总貌及其影响等;“选注”部分选取《论衡》中有代表性的十四篇,附以“解题”“注释”和“研读”,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王充的主要思想和论说,深刻理解其实事疾妄的精神,从而更好地把握“浙学”和浙江人文精神的渊源。
本书是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推出的以董学研究成果为主的图书,内容为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理事、衡水学院教师及董学专家的论文,分董仲舒思想研究、《春秋繁露》文本研究、儒学及其他研究等栏目,以便展示最新董学研究成果。衡水学院是当前董学研究的重镇,《董学新论》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组建
《周易参同契》释义一书是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的注释本。《周易参同契》是道家最早的系统论述养生的经籍,全书6000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周易参同契》意为参悟《周易》和大自然的异同。《周易》的六十四卦以乾、坤、坎、离四卦为纲领,乾坤是门户,坎离轮廓。乾坤好像人
本书着重阐发《淮南子》书中所蕴含的儒学思想,并探究这种学术转向对汉代治国理政思想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核心观点:《淮南子》界定“儒者之学”,尊孔子为“素王”,对儒家六艺经典征引甚多并有意义上的发明;进行了“仁以为经,义以为纪”的带有制度化色彩的理论探索,并对儒家礼学思想、君子小人之辨、民本思想、为学修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复归
本书既全又新且有深度,全在全面涵盖国内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国外近邻远邦的译介,新在笔者开辟《淮南子》译介研究新领域和本书创新国内传承与国外译介的整合研究,深度具体体现在对淮南国、淮南王、《淮南子》版本、“道法自然”观、英译本底本、孪生译本对比、典籍译介出去的众妙之“门槛”的深入论述。本书兼跨《淮南子》研究领域和翻译研究领域
本书内容包括:董仲舒与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建构;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上基础及其现代诠释;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等。
本书从学术源流、形上依据、现实范畴、践行之道等方面对《淮南子》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一方面,《淮南子》勾连了从自然到社会关系再到国家治理的道德画卷,另一方面,《淮南子》提出了道德教化与道德修养的具体原则、对象与途径,让人由被动受教化到主动求修养,最终提升道德境界,成就道德理想人格,化解道德困境。
本书是系统研究淮南子生命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深入研究了《淮南子》的天人观、生命结构观、生命智慧观、生命价值观、理想人格观、自然与人为的张力等内容,并对淮南子生命哲学思想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本书史论结合,资料可靠,学术观点独到,科学性强。本书可供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文化史、道学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