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原子能II》是《太空中的原子能》(DOE于1987年出版)的续集。从对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计划和系统的简要概述开始,《太空原子能II》追溯了美国太空核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包括为开发而设计的任务和计划。这段历史主要是用非技术语言写成的,以供普通读者和经验丰富的空间核专业人员参考。本书中译本可供我国相关领域
本书针对PCU研制过程中易被忽略,但与稳定性和可靠性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揭示了PCU非预期能量输入的规律及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建立了更为精准的能量输入模型和分流暂态模型,提出了高度磁集成的拓扑结构和多模块扩展仍具有高稳定裕度的三域控制方法,提高功率密度,显著降低了航天器发射成本;针对空间环境下诱发的
针对航天器在轨服务体系建设与技术发展需求,本书系统总结了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代表的高轨高价值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规划与控制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航天器轨道姿态和空间机械臂动力学基础与建模,并以此为基础重点阐述了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建模与序列规划、空间失稳目标安全逼近任务规划与控制、空间失稳目标脉冲接触消旋建模与控制、空间
由阿纳托利·贝卢斯,维塔利·萨拉杜哈,西亚尔·史维道三位专家基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航天工业微电子技术应用和发展实践,编著了《空间微电子》,结合微电子技术和工艺制程的新发展,介绍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航天工业在微电子器件选用、工艺制程、降耗、抗辐射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可为国内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空间微电子》分为两卷,本书
随着我国航天重大工程的持续有效推进,我国航天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航天器向机、电、控、信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因此,有必要针对航天器的实际应用场景与需求,围绕典型航天器,从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作为起点,到动力到达目标场景中的传输链过程中涉及的传动系统、传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进行系统的总结,从而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作者在复杂航天器姿态控制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和工程试验经验。全书内容共分为12章,介绍了复杂航天器的物理运动参考系统、刚柔耦合部件的数学模型、姿态确定方法和多种姿态控制先进算法技术。具体算法技术涉及多角度机动控制、柔性振动抑制、机动路径规划、奇异摄动分析和变参数控制应用等方面。全书重点论述了复杂航天器先进
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在深空探测、星际表面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嫦娥3号、嫦娥4号已经成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源,预计后续还将有重要应用。本书讲述了1950年中期至1982年期间,美国放射性同位素电源的发展背景、技术进步、组织变革,以及这项技术如何去太空任务进行结合,并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事件。本书可供我国相关领域的决策者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空间交会的相对运动动力学、基于形状法的连续推力空间交会轨迹设计与优化、基于主矢量理论的椭圆轨道交会最优脉冲序列求解、空间非合作目标交会的多约束鲁棒轨迹规划与反馈运动规划、仅测角交会的导航与制导、空间非合作目标自主视线交会的制导与控制、平动点轨道交会轨迹控制等。
低压低氧舱是人工模拟低气压和缺氧等高空环境的地面设备,低压低氧舱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基础研究、医学治疗、体育训练和高原适应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书系统介绍了大气压、温度的物理特点,阐述了低压、缺氧、温度变化等特殊环境条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全面介绍了低压低氧舱的设计原理,以及低压低氧舱在发挥改善机体慢性疾病损伤状态
严恭敏,男,1977年生,博士后,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现任自动化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系主任。主要从事惯性仪器测试与建模、捷联惯性导航技术、组合导航系统应用和传感器信号处理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