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居地与迁徙、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汉代东北民族的制度文化发展及汉制的影响、汉代东北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汉文化传播、汉代东北民族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共存互融。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观念和现代商品社会中的原子化现象共同影响着如今彝族社会关于生产、生活的认识与实践。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彝族用多种方式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并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元素进行融合,以实现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强化。其中,影视生产实践就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交融的前端。本书选取彝族题材影视的内
本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第六章重点考察了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
该书精选独龙族70多年来的图片400余幅,以百姓的视角和百姓的故事,生动鲜活地讲述独龙族在“新中国成立后,告别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进入新时代,摆脱了长期存在的贫困状况”的全过程。书稿第一次以历史视角和理论视角相结合,图文并茂地反映一个整族贫困的“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跨越发展和整族脱贫全过程的图册,较完整的记录了独
根在河洛,是客家人的共同记忆;河洛郎,是客家人的集体认知。以千年帝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汉民南迁的主要区域,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到宋元之际,河洛汉民六次大规模南迁,并最终形成客家民系。本书按照时间先后,对河洛汉民这六次南迁展开研究:第一章、西晋末年,中原汉人第一次大南迁;第二章、初唐时期的“蛮獠啸乱
《月亮山区侗族传统村落文化变迁》以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为基础,深入月亮山区票寨村、晚寨村、增冲村、大利村、三宝村五个传统村落,以田野的方式对村落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研究,为学界积累了一系列有相当价值的一手资料。同时,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月亮山区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整体情况,对于挖掘月亮山区的文化
水族历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唯中国独有的水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态。《水族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以田野调查结合史料的方式展现水族的历史文化。全书由绪言和八个章节组成,分别介绍了水族的族源族称、地域人口、语言文字与水书水历、风俗风情、指尖技艺、文学艺术与体育游戏、人物春秋、特色家园等基
苗族历史悠久,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稿充分表达了苗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样态。本书作者伍新福研究员花费数十年在研究和撰写《中国苗族通史》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国内各地苗族的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的资料,撰就《中国苗族文化史》一书。本书
本书共绘制300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物图像,每种皆绘男女图像2幅,共600幅。图后皆附说明文字,措词用语浅显明了,简要介绍该民族与清王朝的关系及当地的风土民情。嘉庆年间卷九末又增补安南官人像4幅。所绘图像以描写外形为主,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皇清职贡图卷七》,有云南等地的民族图像绘画72幅,并有对应的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