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涵盖约50篇城乡规划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每篇6000字。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居住于山地区域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地处山地的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在新技术、新动能、新经济的催动下,山地城乡建设面临的转型与治理挑战将是城乡规划学科在今后几十年间所需回应的重大问题。本届研讨会围绕“智慧●交通●生态——山地城乡
能源开发利用生态效应综合测评
本书是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之一。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变化及应对评估是中国推进“碳中和”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书围绕生态环境变化、粮食安全、人口分布等重要议题,基于科学研究问题,从模型量化角度进行评估。一是重点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资源及生产的影响,并从粮食安全的视角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二是重点从中国生态
宜居生活是保障个体能够发挥最大潜能的一种生活。本书将实现宜居生活作为社会工作在21世纪的主要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从健康、贫困、社会排斥、儿童保护、社区发展等十三个社会工作核心领域出发,对最新研究成果、挑战、应对策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讨论。本书以美国的经验为主,包含了全球视野,是所有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空间环境学主要研究大气层以外的各类空间环境现象及其对人类航天活动的影响,涉及地球物理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其目的在于通过掌握与利用太空环境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工程设计、地面与空间实验、空间探测与太空资源开发等各类航天活动中。本书共分为七章,包括:绪论、太阳的组成与活动、中性大气环境、地球磁
然而作为一门理论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的交叉学科,能源环境方向研究方法教材出版的滞后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对该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所以,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倡议,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出能源环境领域前沿的研究方法,将经济学、管理学与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工科研究方法交叉
本书基于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围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对国土空间宜居性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各区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分区划分。通过研究,形成一套反应国土空间宜居特点的指标体系和分区方法。依据这套指标体系和分区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对国土空间宜居性进行评价
本书在介绍卫星遥感海洋环境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卫星遥感海洋环境发展历程和能力现状,讲述了海洋环境要素和现象的卫星遥感基本理论,进一步围绕卫星遥感产品的实际应用论述了遥感产品水下三维重构的统计重构理论和模式同化理论,并对美军海洋气象环境遥感的应用体系进行了阐述。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为了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落实新时代发展任务作出示范并发挥带动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而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郴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四水(治水、护水、节水、用水)联动、产业转型、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主线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只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民幸福指数提升了,才能真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编委会立足于实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生态修复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