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陈三五娘故事的刊印本和手抄本,其中刊印本包括1915年厦门会文堂的四册,以及台湾樟树出版社《台湾七字仔系列三》中的相关内容,还有曾子良《闽南说唱歌仔(鯰歌)资料汇编》中的陈三五娘歌诗;手抄本包括郭斌源抄本、王光辉抄本、张主示抄本、黄九成抄本四种。
本书分为四篇,包括典故传说、进士之乡、水利命脉、富美奎湖。具体包括情雁墩;莲姑墩;奎潭湖传说;奎湖龙舟会;银盘钿星奎潭湖;梅村与“水泊梅山奎湖街”;张进士移亭改塔;娘娘鞋;五殇坟的传说等。
本书主要介绍湖南花灯戏的历史发展、地域分布、剧种特点、文化习俗等,并分类收集湖南地区花灯戏剧本,包括《王小二过年》《张二嫂回娘家》《范喜良与水孟姜故事》《韩湘子服药》等。
本书是2022年浙江省社科规划课程成果。书稿分上、中、下三篇辑录江南地区有关蚕桑的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上卷为“传说故事”、中卷为“蚕桑歌谣”、下卷为“蚕桑谚语”,每卷再分细目若干;每首作品均包括标题、流传地区、正文、讲述者(演唱者)及采录者(整理者)、采录时间,部分作品以附记简要说明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或其他。书稿全面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潮涌最大,是观潮的最佳时间。每年此时,都会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观看这一自然奇观。观看闻名中外的钱江秋涛,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钱塘潮是如何形成的?钱塘堤坝是怎样修筑的?为了避免钱塘潮带来的水患,围绕壮观的钱塘潮又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钱塘潮传说故事》精选18个以钱
《麻城古今孝善故事》一书是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和麻城市孝善文化研究会联合编写的麻城当地孝善故事,共计130余篇。这些故事大多数取材于《湖北通志》《黄州府志》《麻城县志》;少部分素材来源于民间族谱。该书分为历史篇和当代篇:历史篇收录政绩突出的官员事迹和普通百姓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五世同堂、修桥补路等发生在身边的孝善故事;当
民歌是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的文学载体之一,在中华民族民歌艺术的大舞台上,藏族民歌可称之为纪录和反映藏族人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木雅民歌是藏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木雅藏族人民的历史与生活,而康巴地区的木雅民歌至今仍以口头形式存在,极少文字记录。2007年,在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多吉扎西同志的倡议和推
本书主要搜集整理了哈达山、马大山、鸡冠山以及松花江等地的民间故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该地区的地名来历、名人逸事、生活习俗、文化信仰、审美追求等内容,集中体现了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书中故事不仅让读者开阔视野,了解东北地文化特征,还对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同时也为民间非物
本书是一部藏族民间谚语集。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民族集体创作并口头流传的语言艺术,其语言通俗,结构固定,含义深刻,被视为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本书搜集整理了在甘肃天祝农牧区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经过翻译整理,分类编辑,以藏汉对照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所选谚语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民俗风尚、文化
妖怪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两汉时期得以萌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唐宋元明清,则发展到了巅峰。妖怪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兴替、自然风物、社会风俗等思想与内涵,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古代传统文化的窗口。 本书作者从《搜神记》《搜神后记》《集异记》《山海经》《玄中记》《聊斋志异》《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