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随潘光旦先生赴川东南、鄂西南走访土家期间留下的摄影纪录和田野日记。潘光旦先生凭借古籍文献资料整理和细致的田野考察,科学地总结出土家人独特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促成了土家族的科学认知。川鄂之行是潘光旦第二次土家调查之旅。作为学生和摄影记者,张祖道随行参与了这次调查,用影像和笔记
本书以“多彩贵州”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为主题,在全面把握贵州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发展现状,着重对为何要构建和传播、如何去构建和传播及构建和传播若何等“多彩贵州”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构建与传播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探析,力图在理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构建与传播等核心关系中,
中国的庙会作为传统社会的民间盛会,其发展、变迁和民众生活、社会变迁有直接的关联 反映社会发展与转型的情况。书稿以清代四川地区的庙会为研究对象,根据庙会祭祀对象 三类,探究庙会的地理分布,分析各地庙会的特征与差异,找出其形成因素,从而反映清 当下庙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现实借鉴,对于想了解文化民俗的读者具有启迪作用。
21世纪以降,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迎来复兴态势。刘魁立先生的相关研究及其呼吁,正是这一时代大潮中极其闪亮的“浪花”之一。本论集收录的文章不仅探讨了年节、端午节、中秋节、二十四节气等具体对象,还在理论建设的高度上论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与时间制度。让学问落在实处,作为“实干家”的刘先生,倡议和推动了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
《礼说》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惠士奇的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称:在近时说《礼》之家,其持论最有根柢。……然统观全书,征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百瑜一瑕,终不能废其所长也。本次点校整理,以嘉庆二年本为底本,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0一册)、皇清经解本和红豆斋刻本为参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正逐渐消逝,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往事知多少》这本书汇集了杨泓先生童年时期的一部分回忆。全书共收录25个小短篇,杨泓先生在书中,将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以一篇篇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细致的描绘了19世纪三四十
中华射道
丧祭文是丧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国内研究丧祭文主要针对挽联、祭文等专门性文体,且很多属于实务性指南或纯理论研究,而对理实结合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本书较大程度上改变了目前丧祭学界纯理论或纯实务的研究态势,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丧祭文简论、丧祭仪式活动的礼仪文书及其体式、文化源流等,其中主要包括祭奠文
作品讲述了小龙、小凤两位小主人公过节时的小故事,将古老节日变得可知可感,拉近与小读者的距离。 故事贴近孩子视角,代入感强,阅读无障碍,从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等角度切入,丰富小学生对节日的认知。精选节日代表诗词,详细解读,提高国学素养。鼓励小学生自己动手,做手工、制作美食,深度参与节日活动,满满仪式感。
中国式人情世故+宴道(全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