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方面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全面地梳理了我国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全书共分十一章,包括绪论、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程、脆弱青铜器腐蚀劣化机理与病害分析表征方法、青铜器保护修复的理念演进及其基本原则、考古出土脆弱青铜文物的现场保护、脆弱青铜器锈蚀物清除与稳定化处理、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字编》是配合清华简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出版的一套系列文字编,本册是在整理报告第拾、拾壹、拾贰辑《字形表》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编辑修订合成的。全部字形直接从竹简图版中提取,运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进行处理,力求准确、清晰。本书对原《字形表》进行了增益、检讨和修订,
本书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所编集刊《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十三辑。本辑共收录论文二十一篇,内容广泛,涉及甲骨文、金文、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的文字、文献等多种历史文献材料。其中有多篇论文使用较新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材料,具有一定前沿性。本辑收录了多篇系统整理、详细辨析出土文献材料的相关论文,有利于学界对出土文献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利用
本书展示了展览中的中国114件文物和意大利173件文物,向读者们开启一场东西方超越时空的历史性对话,感受漫漫历史长河中两大文明的璀璨和交融,窥见不同民族文化之下女性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对西高穴大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争议不断,DNA鉴定的呼声此起彼伏,自然科学偶然获得了进入历史人文领域的机会,一扇厚重的大门被徐徐推开,这在中国考古史和中国科学史上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段,科学第一次被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去解释中国历史上的迷案,这个历程伴随着利益的纠葛、学术的重构、人性的显露等。本书以科学人文为切入点,还原了
宋金时期,砖室墓广泛见于中原北方地区。本书较为系统地探究了砖室墓的演变脉络,指出唐宋和宋金之际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对墓葬材料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原北方地区出现了三个前后相继的墓葬文化中心。在此基础上,本书讨论了皇族成员和官员慕葬等级制度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并对砖室墓的整体布局和比较流行的装饰题材进行了研究。
《打开敦煌(精巧版)》是一本以敦煌艺术为主题的精美立体书籍,通过创新的立体式设计,生动展现了大漠圣境敦煌的瑰丽与奇特。这本书虽然采用了轻量精巧的设计,但依然保留了敦煌全景的震撼效果,让读者能够在掌中领略到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壁画等艺术瑰宝的精妙细节。读者在翻阅时,仿佛置身于敦煌石窟之中,能够感受到千年历史的震撼与岁月的
1998年4~7月,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铁路沿线的岗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清理东周时期墓葬152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蚌器等600余件(组)。本书即是这批墓葬的详细发掘报告。大量东周时期墓葬的发掘和整理,为中山国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
本书在全面收集、梳理现有材料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方法,对金墓的形制与结构、随葬器物、装饰内容、分区与分期,以及墓主族别、葬俗、等级差异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和相关史学研究成果,以考古学的视角,对墓葬所反映的金代社会组织结构、民族构成、社会阶层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通过对物质文化遗存的
由我社自组稿。广阳城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对该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本报告公布了2018年的部分发掘成果和2019年的全部发掘成果,包含各时期古代遗迹近400处,其中以两汉墓葬为大宗。出土了大量的陶、瓷、铜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这些发现完善了房山区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