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在阐释中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的要义和原理,同时观照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动态和理论评价,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体例和风格上力求简洁、清晰、突出重点、尊重通说、文字洗炼、逻辑一致,同时增加了法院的一些相关司法实践,比之前几个版本在内容和体例上都有所完善,更加适合法学院师生使用。本书的读者对象除了本科
本书是一本系统探讨国际法院司法机制与晚近实践的案例教材,它将国际法院的组织、职权和程序等司法制度和国际法院在各个国际法领域中的最新案例结合起来,为读者呈现国际法院的“程序法”与“实体法”。本书内容与编排的主要特点有: ?体系完善。本书第一部分讨论国际法院的历史、组织、职权和程序,并结合最新实践解析程序规范,廓清案例研习
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课题“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机制的法治保障研究”(20&ZD184)、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当今慈善法制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在慈善事业中的界分问题。基于分配正义所推演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我们重新划分了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在慈善事业中的界线,这一界线
本书以数字刑事司法的应用分层结构为基本思路,以理论统领实践的视角为基本立场,对司法数字化理论研究框架作出如下归纳:首先,对司法数字化的基本范畴、技术脉络予以描述,厘清研究对象范围;其次,以数字正义为理论纲领,对司法数字化的正义立场、正义要素、正义风险等作出研究,最后落位于司法数字化的基本原则;再次,以司法数字化两项核心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发展迅速,成为支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潜力,这些新领域新业态也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书立足于新经济新业态的法律秩序变革与发展愿景,从新业态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和提出挑战入手,以专题形式,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技术、云计算等新业态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围绕“中华文明与中国法学知识体系”这一主题,从古代、近现代的历史一贯性中探索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本土资源。本书共收录“法律史学科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历史检讨与学科使命”“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维”等十一
本书从主体性的哲学意蕴及其私法开始,讨论人工智能对私法主体制度的挑战与解构,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研究误区与破解,人工智能主体私法建构的基础阐释,功能论视域下人工智能主体制度的私法建构等内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四方面特色:第一,从主体性哲学意蕴切入,指出近代私法主体制度是近代认识论主体性注入之结果,不仅构建出了私法之主客关系
本书从制度功能和制度可信度角度来认识和解释中国矿业制度的生成和演变,关注宏观的制度变迁和微观的制度可信度的操作化两个维度。宏观层面,制度涵盖了矿业土地、环境、移民安置和矿业安全制度。微观层面,通过问卷、访谈和法院判决文书等手段,阐释了矿区居民对矿业利益的认知、进行的环境抗争行为、实施的法律行动等,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方针政策的重视,国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并陆续采用了环保督察制度、省以下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这些改革中,理念是如何变化的?上下级政府间关系有哪些新的现象?这些变化对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执行产生了什么影响?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我国仍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海洋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发生的叠加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局部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海洋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等遭到严重破坏。公益诉讼成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海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作为法的实施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