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与德国学研究历程的整体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大学史、学术史的整体变迁,从“德国学”(Getmanology)这一特定角度进行把握,提出德国学概念的成立、总结其核心内容、探讨其学术资源,复归之于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基本立场。
20世纪德国的历史由社会分裂到国家分治到最终统一,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德国史:1918-2008(第3版)》追溯了1918年以来,德国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戏剧性的紧致状态,第三版把这种追溯延续到新世纪,全面反映了纳粹时期和大屠杀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包括了两德统一后的发展状况。
中世纪史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悠久传统,通史著作已有很多,蒂尔尼和佩因特合著的《西欧中世纪史(第6版)》以其识见之高明、选材之博洽、叙述之生动而独树一帜,历经半个世纪的修订完善,常销不衰,是欧美大学用作中世纪史教科书的首选。《西欧中世纪史(第6版)》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各方面的历史脉动,及其对近代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深
本书鸟瞰巴洛克艺术、科学、哲学这三个篇章。为广大读者剖析了巴洛克文明的由来、成长及对后人的影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清新的巴洛克文明遗风迎面吹来使我们对巴洛克文明群落又一次有了崭新的认识和高度。
《培文书系·人文科学系列·巴黎人:探寻巴黎历史的神奇之旅》以人为线索(既包括政治家拿破仑、玛丽-安托瓦内特、希特勒、戴高乐、密特朗、萨科齐,作家普鲁斯特、左拉,哲学家萨特、波伏娃,艺术家格莱科、戴维斯等知名人物,也包括建筑师吉约莫、城市规划师豪斯曼男爵、警探维多克、摄影师马维尔、剧作家亨利等在巴黎历史上有深远影响但已不
《欧洲的觉醒》并非是关于9世纪到12世纪这段时期的文学史、思想史甚或欧洲文化的完整的历史,尽管欧洲的文化事实上正诞生于这一时期。《欧洲的觉醒》的目标虽仍不无雄心勃勃之嫌,但毕竟还是有分寸的。首先,作者想考察一下历史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必须简要地了解历史背景,特别是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发展,以显示欧洲文化基础的进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不少人将此书的出版作为新文化史的肇始,作者也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的国际地位。《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
樊葳葳主编的《西方文化概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西方文化的源头讲起,介绍古希腊文化和圣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在教授西方文化课程的时候,编者深刻地感受到,仅讲解一些文化的具体形式和表现是不够的,必须要深入地理解其源头和思想的传统。西方文化传统上又被称为“两希文化”,因此在具体介绍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之前,有必要从
本书由两大部分和附录组成,内容包括:波兰皮亚斯特王朝;雅盖洛时期的波兰;挑战瓜分的革命年代;转型时期;独立,得而复失等。
《暴力的衰落》中,詹姆斯·希恩记录了欧洲史上也许最剧烈的一次变迁的前因后果:从一片破碎的战场到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战争曾定义了欧洲几个世纪的叙事史,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每个方面。但二战后,欧洲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定位,弃绝国防预算膨胀,着重物质福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斯坦福大学知名教授希恩揭示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