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成长和死亡的人生回忆录。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及亲人的离世的经历,梳理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讲述了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亲情、自我的追问。后因母亲癌末痛苦且孤独的悲惨离世及自己确诊癌症的消息而经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在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作者开始寻找有质量、有尊严的死亡可能。在寻找的路上,她遇见安宁缓和
本书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学习过的冼星海、袁牧之、方纪、安波、任虹、邬析零等近40位文化工作者的子女(冼妮娜、舒小鸣、任小民等)或后人回忆父辈们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生活恋爱的动人故事,鲜活再现了这批文艺工作者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丰富多彩、红火热烈、激情燃烧的革命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对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长江委几代人为葛洲坝工程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葛洲坝工程往事漫忆》是在葛洲坝工程建成40周年之际,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作协受长江委党组委托,在全委范围内广泛征文,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的一部纪念文集。全供计50万字,收录了委属各单位、各单门60多位老领导、老专家作者的80多篇
本书讲述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已经老去了,而其中的一些人是那个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刻苦学习、攻坚,在很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围绕那个时代的傅树祥、肖玲、蓝彩凤等人的工作贡献和家庭、情感变化,讴歌那一代人的勤劳、节俭、奉献精神,特别是那一代的不少工农兵大学生,经过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精英。由
本书是由哈军工创建时期的亲历者们所写的回忆录,记载了在哈军工大院里发生的故事,包括哈军工精神、建设初期、教学科研、师生情谊、学生时代、子女对父辈的回忆等六个方面。本书作者均为哈军工时期的学员、教职员工以及他们的后代,诸位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再现了哈军工的创建和崛起,将自己对哈军工的感恩之情、点滴经历、绵绵回忆都化作文字,诉
《骆马湖:1958年移民笔记》讲述的是1958年,骆马湖人民为了支持骆马湖水库建设,异地搬迁安置的故事。骆马湖人民搬迁到了宿迁以东的老岗地,战斗在宿迁最艰苦的地带,自力更生。用60年的时间,把千年岗地、废地变成了如今的肥地、高产之地。他们是伟大的拓荒者。把千年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淮北江南”。1958年至今已经有60多年
本书是张宪文教授以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回忆录。张宪文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和高等教育工作者,著名历史学家。主要内容包括:学术留影;成长道路;学术纪年(1954-2023);国家关爱与奖掖等。
这是我的高考故事,也是千千万万考生共同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想分享的不是怎样刷题,而是如何从压力下存活下来。 你好,我叫刘嘉森,初中时,我曾以为考到好成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刚进衡水中学时,我摸底考试排名年级第568名,一度失去追赶的勇气;高考前十五天,我突然无法集中精力,精神疲惫而涣散…&hellip
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四十年艺坛回忆录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
本书以一个艺术世家为中心,讲述了电影家族三代人(黄佐临、黄蜀芹、郑大圣)艺术传承的故事。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与著名导演郑大圣的访谈对话。该部分以大圣导演的自述,追忆了他成长的境遇和经历,追忆了三代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传承。此部分还涉及家世、亲情、爱情、家庭、时代,以及戏剧、电影史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呈现出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