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碳汇
本书以近地边界层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标量物质守恒方程出发,系统论述了植被-大气和土壤-大气界面CO2及其碳同位素通量连续观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系统设计、仪器安装、数据质控及应用实践等。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CO2及其碳同位素的浓度和通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CO2及其碳同位素的浓度与三维风速的测量技术和方法,涡度协
本书涵盖畜牧业空气污染特征,畜牧业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扩散与影响评估、污染控制以及畜牧业空气质量的全程控制。本书的结构设置,章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明确区分。同时,书籍内容与畜牧业空气质量的源头、过程、末端三个方面的控制相呼应,力求做到相关知识的介绍没有疏漏,繁简相宜。
本书是作者从事港口能耗和碳排放技术研究的全面总结,是一部系统论述港口碳排放控制技术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为四篇11章,主要内容包括港口碳排放控制技术实现路线图、碳排放源头控制技术、碳排放过程控制技术、碳排放终端处理技术等四篇,按总体“路线图”及碳排放产生过程顺序的“施工图”,系统的论述了相关技术。
本书是一本环境保护类图书。本书以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为土地利用调控成为促进低碳发展重要手段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此,本书提出了三个主要政策建议:加强工业用地供应管理,充分发挥产业用地供应的积极作用;优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促进城镇人地的合理配置;构建基于低碳发展视角的土
本书主要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煤炭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实现碳达峰路径之煤矿智能化建设,实现碳达峰路径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实现碳中和路径之矿区生态修复实现碳中和路径之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实现碳中和路径之二氧化碳再利用技术,实现碳中和路径之二氧化碳封存技术。
本书依托国际合作项目--“中挪关于中国北方地区黑碳排放、影响、控制对策及其协同效应研究的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基于文献调研,总结了国内外黑碳/有机碳气溶胶排放情况,评估其对区域和全球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并阐述黑碳/有机碳气溶胶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后综合评估了我国近十年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对黑碳减排的作用。本书出版将有
本书基于相关文献及理论,对雾霾污染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构建了雾霾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在充分认识到雾霾污染存在空间关联非线性、动态演变特点的前提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跨域理论运用博弈方法,研究不同情形下区域联盟内相邻地方政府在雾霾治理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并进
本书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马雁军等编著,主要围绕以哈长城市群现有大气污染监测站为基础,根据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分布,辅助设置12个临时监测点,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网。完善后的监测网络可以代表城市集中供暖、城郊散煤燃烧、农村秸秆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所设置观测点进行哈长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地面监测完善及化学组分监测、重
本书运用碳排放演进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全面解构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机理,通过时空数据建模方法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一般规律,找到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进一步归纳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模式,结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目标,深入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及中国绿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