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以社科文献出版社《罗尔纲全集》中收录的《太平天国史》(三卷本)为母本,将三卷本改为四卷本,并以简化字横排形式出版。《太平天国史》154万余字,全书88卷,分5大部分。第1部分为“序论”;第2部分为“纪年”;第3部分,列前后期百官职爵表;第4部分为“志”,内含上帝教、政权、政体、食货、刑律、外交、文艺等20节;第5
本书属于海外汉学著作,原作者为麦利和(R.S.Maclay)。全书共14章,深入地讲述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贸易、宗教、政府、法律、建筑、教育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情况,生动地呈现了传教士眼中的中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及未来的一些深入思考,是中外交流史上重要的史料。译者较为完整准确地保留了原著的信息和语言风
碧血难招蜀道魂:晚清资政院研究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民国初年的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民国初年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在时代交叉点上诞生的民国,它充满新生的气息,但却有各类势力的暗流汹涌;同时,还夹杂着新旧更替时期的尝试与阵痛。
《益世报》作为民国时期极富盛名的报纸,于1915年创立,1949年停刊。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天津办刊时期、昆明办刊时期和重庆办刊时期。本书是对昆明《益世报》刊发文章的选辑,时间大致为1938年12月至1939年11月,分史学边疆民族时论四部分,总共收录百余篇文。迁往昆明后的《益世报》虽不如天津时期办刊时间长,但报道内容却异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晚清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那里集结着时代潮头的困惑与茫然、自救与奋斗;同时,还看到晚清日常社会的缩影和普通人的文化心态……在这里,有关晚
美国人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1812-1884)是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外交家,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从1833年10月26日抵达广州,直到1876年辞去驻华使馆职务返美,在华生涯近43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
杨士骧,翰林,清末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加陆军部尚书衔,思想开明,锐意进取,政绩显著,青史扬名,泽被后世。本书首次全面整理、汇集了这位晚清政坛巨擘留下的公文,辑录到他给朝廷的奏折、折片1231份,及电文、咨呈、札事、诗文、信函等文献,是研究晚清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省、府、州、县各级官员考核及任免、税务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扩张的冲击、社会问题长期累积形成的危机及严重的政府失能等层出不穷的状况。新老问题汇集,而大清帝国却如同疲惫的老马,力不从心,僵而不死,勉强维持着。经由无数小事件汇聚成的巨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开始,通过碰撞、叛逆者、自强、变法、开战、烽火、互保、溃败、
本书以著名知识人为主角,展现大清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为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体、真实书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专著。内容严谨,史料丰富,论证充分,文史融合,语言生动,格式规范,创新地采用现代化“浪潮”说,原创地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经世致用、大变局、现代化,“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