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苗炜《文学体验三十讲》和《苗师傅文学人生课》同一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写作的体例依然为文学讲稿,有同名音频课。本书谈及的图书、影视作品有所变化,写作调性上也有调整:“我在文学体验三十讲的开头,说了文学有什么好处,在“第二本”开头,又对书本啊阅读啊进行了一番抒情,好像有点儿营销的感觉。……我的转述可能没啥激情,也没啥批
流传、相遇、碰撞正是文学与思想的对峙,成就了同一时代下不同学术共同体的流变与发展。本书收录了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美国比较文学奠基者勒内·韦勒克19291963年间有关浪漫主义时期德、英、美三国文学乃至哲学领域学理关系的六篇文章,重点考察了德国哲学与批评观念在英国和美国的传播。针对德、英、美三国文学乃至哲学
本书是梁晓声毕生阅读经验分享,对十八、十九世纪前后法国、俄国、美国、英国、德国等经典作品,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分析,以及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成绩的深入探讨,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中西方经典文学,阐述了文学即人学的重要文学观。这是一份有态度的人性观察和社会思考笔记,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考档案。
外国语言文学评论.第2辑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包括两个章节,第一章以扎米亚京的《我们》、阿道司·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以及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三部反乌托邦小说作为核心,探讨了反乌托邦的诞生、命名与20世纪上半叶历史,特别是冷战历史之间的关联。第二章同样以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为核心,在第一章辨析反乌托邦概念的不同层级以及反思
本文集的主题是故事之妙,尤其是路易斯钟爱有加的童话和科幻。在这些充满魔力的文字中,路易斯不仅阐明了故事讲述的核心价值,也揭示了文学批评的真正意义。 路易斯认为,童话并非专为儿童而写,成年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喜欢童话。类似《魔戒》和《霍比特人》等童话,不仅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的方式,也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和反思,为读者提供
本书从名著中用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城乡建设与规划历程,解读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制度和责任的学科,社会责任感是城市规划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用专业知识解读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本情怀。
本书是一本外国文学专业学术论文集,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欣教授、石坚教授担任主编,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赵毅衡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本论文集本着兼容并蓄、实践创新的学术理念,深入探索外国文学研究,同时将叙事学理论与方法系统拓展至各学科领域,沟通文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电影等不同形式和领域,含纳叙述学、文
希伯来文学是学界对犹太古典文学的称谓,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二希源头”之一,其核心经典是《塔纳赫》,即西方传统所言《旧约》。本书的研究对象希伯来先知文学,在《塔纳赫》中被称为“耐维姆”,它们是古代以色列历史上重要思潮“先知运动”(公元前8—前5世纪)的文学结晶,影响深远。作为先知文学的主要编纂者,古代以色列文士借鉴了古代
作为全国性的诗歌理论辑刊,《诗探索》2024年第2辑按照既定编辑思路,从新诗理论建设与诗人诗作研究两个系列展开。在诗歌理论研究系列中,设置了”新媒体语境下的当代诗坛”、”百年新诗学案”、”新诗理论著作述评”、”外国诗论译丛”等栏目。在诗人诗作研究系列中,设立了”纪念孙玉石”、”纪念杨牧”、”关于严力”、”结识一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