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到广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广西的小流域治理偏重于河道整治、沟道整治或面上的封育造林等措施,距离“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结合广西实际情况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出要求,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本书主要包括两个篇章,篇章一是广西生态清洁小流域设计要求,主要介绍与水土流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反映秦淮新河从开挖到竣工的历史面貌;下篇辑录了与秦淮新河有关的重要档案资料。
本书共收录33篇案例,真实反映了各地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成功实践,展示了在河湖长履职与责任落实、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建立、河湖突出问题监督检查及整改落实、区域及跨省联防联控、河湖长制考核与激励问责、流域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合作、基层河湖管护、智慧河湖建设、公众参与、幸福河湖建设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与经验。
本书内容分为综述、汛旱灾情、应对过程、决策与行动、2022年大事记、名词解释、全国洪涝、干旱、台风历年灾情统计等部分,以专题地图、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2021年中国汛旱灾害信息,不仅可向各级政府与社会提供真实可信的防汛抗旱及减灾基础信息,同时还可为加强灾害管理、评估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减灾策略等提供基本依据。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岸线稳定、航道畅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流经广阔的冲积平原,冲淤变化频繁而剧烈。近年来,在自然条件和强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河床发生长距离、长时期、高强度的冲刷
本书以作者近20年来对黄河水文地貌耦合系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各个子系统的耦合、响应及演化过程,涉及植被-侵蚀-河道耦合、干支流耦合、水沙耦合、气候-水文-泥沙产输耦合、流水-风力作用耦合、流域-河道耦合,以及人类社会经济与水文地貌系统的耦合等方面。对于每方面,都基于大量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力求揭示其耦合机理,并建
黄河治理是历朝历代事关安民兴邦的大事,从大禹治水开始,山东黄河治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书以黄河为轴,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从历史之河、工程之河、生命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的视角,全面展示山东黄河的历史、文化、现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的大河盛景,连缀成一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本书力求故事性和科普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研究、发展黄河文化需借助黄河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等对黄河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黄河文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数不清的黄河文献陆续面世。这些文献记录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人文环境。具体来说,包括传说、史学、地理学、水利、文学、艺术、工程等各类内容的著作
本书运用理论研究、数理统计、数值模拟、物理模型等手段,突出河流系统整体性,引入系统理论方法,搭建流域系统科学基本框架;剖析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构建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理论方法和自然-社会协同的滩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控机制。为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河流系统行
本书将多功能河流系统性治理的立意、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结合在一起,构建起了相辅相成的“五阶一体”技术体系。全书重点论述了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核心的治河理念;阐述了治理模式与综合功能区划相吻合的相容性治理规划,辅以河流功能区划的自然社会双准则约束分区方法;在治理工程设计方面,提出了与河道结构与功能需求相耦合的适应性设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