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亨利·沃尔特·贝茨和理查德·斯普鲁斯是一个半世纪之前探索亚马孙丛林的三名年轻的英国博物学家。他们每个人都探索了这条未知的河,经历了很多激动人心的冒险时刻:面临过可怕的急流和谋杀的威胁;遇见过偏远的土著居民;也遭受过船舶失事
本书以150幅高清照片、6篇科普短文记录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极地科考行动——“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MOSAiC”行动耗资1.4亿欧元,动用7艘破冰船,共有20个国家、442名科学家参与其中,历时389天,随冰漂流3400公里,获得1000多个冰层样本,首次回收一套完整的冰基拖曳式海洋剖面浮标,永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
本书用幽默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勾勒一幅恢弘壮阔的科技发展画卷,让你不仅能轻松学到电磁波、熵、区块链等奇妙的科学知识,更能探索科技发展的传奇历程,读懂科技的过去与未来,纵览人类的智慧与灵感,了解科技如何由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更迭而来,又如何改变我们今时今日的生活,见证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个重要节点与精彩瞬间。
自然平衡的思想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导内容,它在大众的观念中一直经久不衰,甚至在今天的一些生态学家中也是如此。约翰?克里彻证明了在地球史的任何阶段,自然界都不是平衡状态。那么这种自然平衡的观念如何以及为何会经久不衰?为何我们必须接受并理解进化?鉴于此,本书追溯了生态学史和进化生物学史。进化是如何在历史中逐步推动生态的变化,
当代科技创新创业面临着伪创新、边界冲突等风险,但目前实践层面上的应对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本书通过追踪从科学到技性科学的社会化过程,对库恩之后的划界理论进行了历史梳理与逻辑重构,并从中概括出当代科学划界研究的哲学转向,即从寻求普遍性的逻辑辩护,走向追踪可接受性的划界活动。从技性科学的划界工作出发,一方面我们能够微观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专著。作者宋应星是明代一位对技术与工艺颇有研究并加以细致阐释的专家。书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配合。本书分为三卷十八篇,分别记载了明代中叶以前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各种技术。例如,机械、陶瓷、砖瓦、硫黄、烛、纸、兵器、火药、染色、纺织、制盐、榨油、采
本书从明前期科技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入手,考察了以理学家、科技实践家、人文学者为代表的典型人物的科技思想,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明前期科技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对明前期传统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总体特征进行了新的学术审视和反思。此外,为了较客观和全面展现明前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面貌,本书还着重考察明前期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大历史”概念由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提出,后经比尔·盖茨大力资助,得以在全球得到传播和发展。因其理论新颖,观点独特,跨学科跨领域,正在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大历史”的概念和视角除了在学术界有价值,更是一个能走出学术扩大到普通人群的非常好的看历史的思维和视角。《万物大历史》系列正是
先秦是中国学术的原典时代,也是科学创新最活跃的时代,故先秦诸子的著作有“一字千金”之美誉。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墨家、法家,抑或名家和阴阳纵横家,他们提出的许多科学命题和思想观点,直到今天都还在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启迪人们的科学思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先秦卷》择要发掘和阐释了先秦诸子学说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