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屋”共分10大类、1000个品种。这些图书几乎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书屋”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话,深入浅出,使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就能读得懂;“书屋”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农民读后能够用得上。 《农村四荒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书屋”当中的一本。它介绍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农用地评价历史与现状、工作组织与实施、技术与方法、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等。
本书介绍了甘肃农用地评价历史与现状、农用地分等工作概况、农用地分等工作技术与方法、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标准样地设置等内容。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农用地质量分异的基础与评价历史、工作组织与实施、技术与方法、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分析、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等。
本书内容包括:辽宁省农用地评价历史与现状、工作组织与实施、技术与方法、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等。
本书对中国古代农业进行了研究,分为七部分,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农耕技术的创造、作物的栽培、家畜的驯化和饲养等。
本书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关于“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要求,根据西藏牧区的特殊自然经济、文化环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对牧区草场产权的制度变迁轨迹及绩效进行研究。本书重点分析了西藏目前草场家庭承包制落实现状,提出加快推进和完善草场家庭承包制,明前草场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推力量开始从有形财富迅速转变为无形知识财富。据资料统计,在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l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9;20世纪80年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贡献,达到了60%~80%。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科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本书是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改革30年与长江三角洲村域经济转型的终成果。这份成果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30年历史进程、成绩、经验和问题.重点研究了农村改革背景下长江三角洲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成就、发展现状、区域经验和普遍意义.并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