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三农”思想是民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民国经济思想研究丛书: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以20世纪中国和世界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依党派和社会团体为标准,将民国时期的“三农”思想分成三大体系,即民国政府的“三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团体
《北京农村年鉴2010》是集中反映北京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和史料文献。在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持编纂。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客观、真实的记述,使社会各方面增进对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有助于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供给、改善对市场主体的激励机制和行为约束、改善市场交易环境,使交易双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符合共同的利益追求。二,完善的农产品质量
本书为大型画册,通过“荒友”们的老照片及回忆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现了北大荒人的精神风貌,记录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
《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围绕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这一主题,选编了作者近20年来发表的部分论文。主要探讨湖广、苏皖、江汉、湘鄂、湘赣等几个重要农业区的人口变动、农田水利建设、山区及平原湖区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环境演变、社会变迁与社会控制等主要方面,对现代长江中游一带的农业经济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对于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初始条件在东西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劳动力就地转移数量在地区间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特征,进一步导致和强化了农村经济在东西部地区的增长差距及在此基础上的
本书汇聚了国内外关于农技推广最新的理论与思考,对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做法和我国科研单位的实际,提出了提高科研单位农技推广绩效的政策建议。
《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供给与制度设计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其它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治理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治理过程中不同地区和各个环节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我国政府、农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与村民等社会主体在农村基础设施治理中形成的组织制度,揭示了各
《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有如下创新。第一,观点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农地产权归纳为农地的使用权、农地的收益权和农地的转让权,将农地所有权剔除于农地的产权之外,并认为农地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各个权利之间可以进行交易和分割,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农地产权结构,不同的产权结构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前沿和科研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对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地价管理和地用管理,以及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详尽论述和系统介绍。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