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新见百回本《西游记》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对《西游记》版本及其源流展开研究。首先,利用新见百回本《西游记》资料,确定世德堂本之前确实存在一种百回本《西游记》即前世本;其次,对比文本和图像细节,明确在流传过程中世德堂本进行了增补和删改;再次,结合《西游记》中出现的佛教瑜伽教及其仪式文献相关内容,明确世德堂本的作者熟
本书系作者继《太真外传》《红鬃烈马》《龙凤阁·红楼》之后,记录整理的梅派京剧失传剧目选集之四。书名《神话应节戏》,包括《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上元夫人》五出京剧,以及《金山寺》《断桥》两出昆曲剧目。为了保证剧本、唱腔的统一性,作者参照其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童芷苓、张南云、李胜素等梅派传
本书是著名诗人泉子主编的一部诗文集,作品体裁多样,以诗歌为主,兼有诗论、翻译等,分为“诗选”“发现”“跨界”“诗学”等几个部分。本书收录了梁小曼、张曙光、黄纪云、潘维、柳宗宣等多位诗人的作品,也收录了柏桦等的随笔、诗论,在关注当代诗歌最新创作实绩的同时,观照当下中国的诗歌理论探索。为纪念诗人、评论家陈超逝世十周年,本书
本书以峡江移民重建家园为背景,以曾经的哑女杨静秀创业为主线,以杨静秀和张小楷的爱情纠葛为副线,以鹤江镇异姓四兄妹命运纠葛为人物关系的核心,讲述了峡江移民青年的创业与成长故事,背景宏阔,人物众多,故事生动,时代底蕴浓厚。通过对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沉浮和情感羁绊的描写,该小说形象地展示了三峡坝区一代人自强不息的创业历程,刻
本书是聚焦“女性成长”方面内容的散文随笔集。作者通过日常的观察总结,书写在女性情感、教育、生活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传达给读者向上的力量。这本书告诉读者:生活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总之不是你想的那样。学会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好,也接受生活中的难。全书共分成五个章节,分别是时光沉淀、时光联结、时光力量、时光热爱、蜀女的品格。
本书以名家对话的形式呈现、记录作家马识途的文学创作经验,由此深入挖掘作家马识途在自身创作道路上的阅读体验与文学观念,以及对当下文坛、作家创作、时代变迁的切身感悟与深入探索。作品着眼于作家之间的文学互动,在交流与碰撞中梳理创作思路,思考文学本身,钩沉文坛往事,探寻文学发展之路,由此展示老作家独到敏锐的眼光,不仅对了解作家
余华是在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被西方国家翻译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其中,法国对其作品的翻译最为积极。本书试图通过余华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对文学外译过程中文本生产、接受、阐释的全过程加以研究,以展现余华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的动态过程与发展全貌,反映余华在法国受到普通读者、主流媒体以及研究者关注、其作品被研究与阐释的状况,进而系
本书为中国农林科学与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系列丛书之一,以介绍传统耕读名人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同时选取相关代表诗文作品进行赏析,让读者在其人生轨迹与诗文品读的交融中,感悟体会耕读传家的精神内涵,了解中国耕读文化的发展脉络,思考当代耕读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本书适合用于高校大学生耕读拓展读本,有助于学生树立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大国三
本书主要研究了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的流变,介绍了众多词学流派的特点、发展及代表人物等。涉及云间词派和陈子龙、西陵词派和西陵十子、柳州词派和曹尔堪、广陵词派和王士禛、阳羡词派和陈维崧、浙西词派和朱彝尊、松陵及梁溪词派的尤侗之和顾贞观等。本书适合对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撷取了作者自上20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亲身经历,生动而真切地描绘了在时代演进中小到个人、大至社会的深刻变化,以亲历者的身份与读者分享了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上海市和浙江省政府工作的若干事例。本书根据作者的人生阶段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青年时代记忆、上海工作往事、难忘浙江记忆、引进国外智力、我们要永远回忆他们